杜伦这个名听起来像个汉名,可实际上,杜伦原名叫玛哈,是个地地道道的鄂伦春族的小伙子,不过现在都流行起汉名,说汉话,写汉字,几乎每个少数民族的成员都有自己的汉名,而萧远也十分注意保存他们本族的文化,避免这个民族消失在历史的长河当中,所以族中的老人有专门拿工资的,为的就是流传本族文化,寻找文化传承人。
而年青人多数都向往汉人的生活,山地骑兵师游骑队的上士杜伦就是其中之一。
他们五骑为一组,在茫茫北地游走着,主要是以沿途各村镇为巡查路线,从南走到北,再从北走回南,一个来回要两个多月的时间,每隔两天出发一组,都有背式电台,一个小型的手摇发电机给电池充电,甚至遇到了河流,还可以做一个简易的水车让发电机转起来发电,很有意思的小玩意。
只要巡查一趟回去,就可以得到一个月的假期,如果紧着赶点,甚至能赶到北京、天津或是新区走上一圈长长见识,山地骑兵师干的是最艰苦的活,自然走到哪里都受到优待。
杜伦这名上士带着他的班一半成员,距离他们身后两天路程之外,是他们班的副班长带的另外一半成员,而杜伦的手下,有三名老兵,一名新兵,新兵是鄂伦春人,老兵有两个是鄂温克人,一个辽东蒙古人,班里倒是有两名汉人,不过在另一组里头。
新兵是个好猎手,猎了一只狍子,现在他们骑兵师的游骑部队,也就精锐的侦察兵,都装备上了56式半自动步枪,打猎就已经算是欺负那些猎物了。
火堆上烤着半片狍子,洒上盐面,腰间的军刀拔出来,片下还带着血丝的肉扔进嘴里,再喝一口酒,北地部地是允许带酒的,但是不允许喝多,由班长监督。
(如果按正史算,叶卡捷林娜女王不可能出现大约是在雍正晚期的时代,应该是乾隆年间,大家看着一乐就成了!)
338 战事前奏
已经入秋了,吃了晚饭,杜伦再一次检查了一下他们携带的压缩军粮,这些军粮都是以备不时之需,打不到猎物的时候食用的,直到做完了例行检查,才从马鞍旁取下了狍子皮和羊绒做成的北地特需皮棉被,抖开,裹得严实,虽然入秋夜里的风甚寒,可是却也穿不过皮子和羊绒的双层防御。
“睡吧,老蒙,你守上半夜,下半夜我替你!”杜伦叫道,有着一张圆饼脸的老蒙应了一声,老蒙就是蒙古人,不过取了汉名叫蒙山,这个姓也是蒙古人当中用得最多,直接用他们的族名做姓,十个人里头有四个叫蒙狼的,三个叫蒙古的,还有两个叫蒙山。
一夜醒来,把昨天晚上的狍子肉再热热,喝上一口热奶茶,一行五人骑马再次上路了,这种路杜伦已经走过三次了,路况很熟,沿着这条小路只要再走上一天,就能到下一个叫药林村子,是一个专门采药的小村,人口不过两百余人而已,而且还没有通路,每到入冬刚下第一场雪的时候,就会用马匹驮着他们一年的收获,药材、皮毛和一些稀罕物到附近最大的小镇柳河镇去与内商局交易,再购买一些必须品等等。
他们才从柳河镇出来不过三天左右,柳河镇就立在柳河边上,所以才叫柳河镇,挺大的镇子,还有日本女人,嗯,自治区的另一大特色就是日本女人多,多从事青楼,卖艺等行业,多少让杜伦他们有点难忘,就是戴着套子有点难受。
就在杜伦他们这支小队向药林村前进的时候,在药林村,迎来了他们的第一拔客人,是那些红红绿眼的俄罗斯人。
身居山林之间,难得见一次外人,跟这十几个俄罗斯人喝得五迷三道,颇为热情,天亮的时候将这几个强壮得像牛一样,满身的长毛跟熊一样的俄罗斯人送走,甚至还给他们带上了几个体工商户彩喷以驱寒去邪的药茶在路上喝。
十几个俄罗斯一出村,就与村外的骑兵会汇,哪里是什么俄罗斯路过的人,分明就是先头的哥克萨骑兵,探明了小村的实力,这一千余哥克萨骑兵在清晨的阳光中上马,拔出了哥克萨骑兵刀,呼啸着就向村子冲来。
那些用圆木、泥土混制而成的房屋中刚刚走出来的村民正在做清晨的洗漱,骑兵就冲了进来,呼啸而过,当场就砍死了数十人,惨叫声惊醒了村中的精壮们。
像他们这些身处北地的人原本是允许持有单打一的民用枪,但是随着军队装备的进一步升级,北地、澳区等地已经允许持有制式的98军用步枪了。
村中的精壮们抓出了已经用得光亮的98步枪,上了三棱刺刀就冲了出去,举枪就射,当场就打死了数十名骑兵,虽然他们拥有最好的武器,不过却没有重武器,连四筒散弹炮他们这个小村也只有两门,现在也来不及拿出,再加上是仓促迎战,根本就无法做出有效的反击。
一千余名哥克萨骑兵甩着一脸的大胡子一路杀来,最终以死亡二百余人的代价灭了这个小村,男女老弱尽数杀光,仅仅是一个村子就让他们伤亡如此惨重,这就是武器上的差距,纯骑兵已经很难在热兵器面前占到什么便宜了。
小村被付之一炬,随后这一千哥克萨骑兵又呼啸而去,向下一个地点赶去,而升腾而起的烟雾也终于让离此不过五十余里的杜伦小队发现,只不过山道难行,等他们赶到的时候,已经是三个小时以后的事情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