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彭氏军史评论_彭志文【完结】(141)

  1915年,日本向袁世凯提出灭亡中国的二十一条,将近80岁高龄的刘永福义愤填膺,要求重上战场。1917年1月,病卒。

  ===================================================================

  〓★〓关于清朝没有选入的军事家的特别说明:

  (限于名额数量和分布比重,我在选择中忍痛放弃掉了2位名将,第一个是陈玉城,另一个是赖文光。)

  ■乾隆帝:号称为“十全老人”,曾经发动十次战争:大小金川战役,两次对准葛尔的战争;平定回部,平定台湾天地会;征缅甸、征安南;廓尔格战役,其实惟有平定西北的战役是他亲自指挥,但也显示了他的武略。

  ■陈玉成:太平天国英王,绰号“四眼狗”,但实际上陈玉成是位帅哥。陈玉成是清军最畏惧的一位太平天国的将领,许多的清朝名将都曾是他手下败将。他14岁就加入了太平军,参加金田起义,在战斗中累立战功,很快地成长为太平天国的重要将领,其实早在天平天国初期,陈玉成已经是位不可多得的骁将。攻破武昌,打下天京等战役他都战功赫赫;他在三河大捷中大破湘军名将李续宾部,而闻名全国。参与配合打破江南、江北大营的战斗。并主持策划了著名的惨烈的援救安庆战役,可惜功败垂成,此非战之罪也。安庆战役后,因为叛徒出卖而被清朝擒获,他就义前留下了“大丈夫死则死耳,何须绕舌耳!”的名言。勇将陈玉成是太平天国全期的擎天白玉柱。但其帅才稍嫌不足。

  ■李鸿章:最出彩的是镇压捻军和太平天国,建立三洋海军。但是他因为职务原因很少有机会领兵出战,在甲午战争中拙劣的表现使他失去了成为名将的可能。

  ■郑观应:(1842-1922年)广东香山人,晚清资产阶级维新思想家。他在军事上尤其是海防上、陆防上和军事训练上的主张本可以使他跻身军事理论家的行列,限于名额,忍痛舍弃了。

  ■张之洞:(1837-1909)直隶南皮人,清末洋务派重要代表,一生忙于军政,追求军事改革,主张军事自强。第1阶段,强调“西体中用”;第2阶段“体用观”,并编练了“自强军”,成为新式陆军的创始人之一。后来张之洞建立的这支“自强军”改编成湖北新军,称为“天下劲旅”,成为了武昌起义的骨干力量,清朝政府的掘墓人。鉴于张之洞并没有真正在战场上搏杀过,所以不予选入。

  ■僧格林沁:满清亲王,执掌清朝最精锐的王牌军蒙古兵兵权。他曾参与镇压太平天国北伐军的战斗,取得胜利。还曾镇压捻军。但总结其军事经历发现他在第2次鸦片战争中,在本来可以讲和的情况下,恃勇斗狠,使和谈破裂,并在关系北京安危的八里桥战役中大败,虽然其中有武器装备差距的原因,但他错误的指挥也脱不了干系。最后他在镇压捻军时屡败于赖文光;高寨楼中计,更显示出他的匹夫之勇,他也因此丢了命,所以曾格林沁不够格选入。

  ■施琅:原郑成功的部将,擅长水战,他整船练兵,经过一年的准备,于康熙22年,出其不意,攻取台湾,仔细探究施琅成功的原因,重要的原因是攻其不备,施琅2万大军,300艘战船突然袭击,郑将刘国轩仓促迎战,再加上中施琅的“惑敌之计“,又逢风浪相助,用火箭一次搞掂刘国轩12000人,刘国轩逃回台湾。然后郑氏就投降了。仅仅凭一次战役不足以位列历代名将之林。

  ■鄂尔泰:雍正时的云贵总督,以剿抚并施,解决西南各省的改土归流,是“大一统”思想在军事领域的实施。但鄂尔泰更多依靠政治手腕,军事手段只是相辅,因此不予选入。

  ■冯子材:字南干,号萃亭,晚清抗法名将。在镇南关战役中冯子材持矛大呼,领兵跃入敌阵肉搏,酣战半日,杀败法军,取得镇南关大捷。旋挥师猛追,采用夜战抄袭战法,连克越南文渊、谅山,重伤了法军第2旅指挥官尼格里。冯子材虽然参与镇压过太平军,但在征伐太平天国的战史上他的默寂无闻,说明他起的作用实在有限。直到六十多岁才出彩,有了镇南关一战的胜利。他与施琅性质一样属于昙花一现的人物,其他看不出他有什么太多的韬略。

  ■聂士成:所谓一将功成万骨枯。也许他很有才华,但是作为名将如果没有成功的战绩作为支撑是没有说服力。聂士成没有成为名将的土壤,而且他生不逢时,无论是镇压太平军、捻军和金丹教;还是后来的抗法、抗日、抗八国联军他指挥最多不超过三千人马(只属于中级军官,相当于现在一个旅长而已),而且也没有太多令人信服的胜绩。聂士成最出彩的是摩天岭保卫战,攻占连山关。只是不怕死爱国在评选名将时是没有用。中华名将必须用胜利来证明他的军事才华。

  ■邓世昌:他位卑职轻,战略意义有限,称之抗日爱国名将,或者民族英雄即可。站在纯军事角度,邓世昌在甲午海战中的表现,实际上起的塑造了一个中国军人的军魂作用。硬要说他显示了什么很卓越的军事指挥才华和指挥艺术,确实没看出来。他开着军舰去撞击敌舰途中被鱼雷击沉,至少可以看出他还是不够冷静。

  ■刘铭传:(1836—1895年)字省三,安徽合肥人,清末淮军将领。参与镇压天平天国和捻军,但主要扮演马前卒的角色,冲锋陷阵。1884年,中法战争起,以巡抚衔督防台湾。8月,法军侵犯基隆,攻陷炮台,他发挥官兵陆战优势,将敌击退。后法军再陷基隆,他指挥清军守沪尾,卫台北,与敌肉搏激战,相持八个月。战后台湾建省,为第一任巡抚,任内增设州县,修筑炮台、电线,并兴建铁路沟通南北,加强台湾防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