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彭氏军史评论_彭志文【完结】(193)

  张宗禹:后期捻军中的著名领导人,安徽亳州雉河镇附近张大庄人,别号“小阎王”,太平天国曾封他为梁王,初为黄旗青年的将领。其部军纪肃严,作战勇猛。1860年,率部三万出苏北敌后,克淮阴。1860年与任柱和太平军配合作战。1864年,天国灭亡后,与赖文光、任柱合并,推赖文光为首领。改变了作战方式,以骑兵为主体的流动作战,1865年在山东高楼寨歼灭了僧格林沁的马队,取得大胜。1866年,许州分兵,张宗禹统帅西捻军。以6万之众在西安歼灭陕西巡抚刘蓉的湘军,击毙萧德扬等多名清将。在陕北所向披靡。年底,为解救东捻军踏冰渡黄河,进入山西,威逼北京,企图调开包围东捻军的清军主力,1868年,前锋突进到京郊的卢沟桥。各路清军北上“勤王”,张宗禹率军南下,抢渡运河,进入直隶、山东,被左宗棠、李鸿章联合围困,突围不成。8月16日,所部被清军消灭,张宗禹投水不知所踪。

  任化邦:捻军中三巨头之一,又名任柱,安徽蒙城人,幼年父母双亡,1851年,随叔父起义,1857年,随张乐行南征,为蓝旗将领,1859年,其叔父战死,蓝旗部众皆归其统领,从此独挡一面。1863年,捻军失败后,他率余部活动在湖、河南等地,并捕杀了苗沛林的侄子苗天庆,而声威大震。1864年,天国失败后,他与张宗禹共推遵王赖文光为捻军首领。1866年,许州分兵,他分在东捻军。次年,他在伊隆河战役中,与赖文光击溃了刘铭传的淮军。东捻军后又分为南北两队,他是北队的首领。6月,在山东被李鸿章的长墙战术困在四条河之间,突围不出,11月与清军大战于江苏赣榆,被叛徒所杀。

  龚得树:捻军白旗总目,安徽雉河镇龚吉寺人,出身贫苦,粗通文墨,是张乐行的军师,足智多谋,军中尊称为“龚先生”。1856年,龚得树指挥部队在宿州临涣夜劫清营,大败河北镇总兵崇安。他力主捻军与太平军联合,所率领的白旗“枭猛耐战”多次配合李秀成、陈玉成作战。1861年,第2次随陈玉成西征,3月14日在湖北罗田中炮阵亡。

  王冠三:河南夏邑三官集王楼人,武秀才出身,1854年,曾跟随太平军北伐援军曾立昌北征,路过河南,他与其弟王藩、宋喜元结捻起义,树立黑旗。1855年,王冠三参加雉河镇会议,以黑旗总头领兼先锋,成为五大旗之外的另一支捻军,1856年,随张乐行南征,在三尖河战役中,大战清军,曾两次突围而出。可惜不久王冠三就战死在亳州。

  牛宏升:又名牛络红, 安徽雉河集附近曹市集人,曾参与初期捻军起义,失败后与张宗禹、任化邦等率部出走。牛宏升与西北太平军陈得才、赖文光联合作战,成为后期捻军的一支劲旅。1864年,他以军功被太平天国封为荆王。1866年捻军在河南许州分兵时,他分在东捻军,与赖文光等转战华中,清廷曾拘捕其母,使人招降,他坚决拒绝。1867年11月,牛宏升在山东日照境内阵亡。

  李蕴泰:又名李允,安徽宿州西阳集人,初期为蓝旗首领。1857年,随张乐行出征淮南。守临淮,1864年,太平天国失败后,他率部与张宗禹联合作战,被封为魏王。1866年,他分在东捻军,与赖文光流动作战。1868年,东捻军覆灭时,他率数百人抢渡运河逃脱,投降天国叛徒李昭寿,旋被安徽巡抚所杀。

  ( 本文系彭志文原创,版权所有)

  我国古代的七大“庸帅”

  更新时间2005-8-6 17:23:00 字数:3252

  中国古代历史上朝代更替频繁,战争不断,为了争夺王位和政权,常常烽火连天,白骨遍野,总得来说呢,势力的强弱是往往是决定胜负的关键,但也有这么一句话,“一将无谋,累死千军。”战争中领导者的重要性不言而喻了,军事统帅的昏庸有时也能使胜负的天平发生戏剧性的倾斜。以下粗浅地总结出七大 “庸帅”误国的例子,以警后世。

  ▓子兹父:又名宋襄公。春秋五霸之一。公元前650年即位。齐桓公死后,诸子争位,宋襄公用武力护送齐太子昭回国,夺取君位,是为齐孝公。宋襄公自以为立孝公有功,企图以此为资本继齐而霸。但宋国毕竟实力不足,加之宋襄公本人又迂腐固执,宋襄公称霸最后成为了人们的笑谈。宋襄公为了削弱楚国,出兵攻打郑国;楚国出兵攻宋救郑,楚宋间就爆发了泓水之战。当时的形势是楚强宋弱。战争开始时,形势对宋军有利,可宋襄公死抱住所谓君子“不乘人之危”的迂腐教条不放,拒绝接受子鱼的正确意见,以致贻误战机,惨遭失败。其霸业也以失败而告终。宋襄公的“仁慈”正应了一句俗语所说的“慈不掌兵”的禁忌。

  ▓赵括:马服君赵奢之子,也叫马服子,战国时赵国大将。他只会空谈其父所传兵法,实际中不能根据实际情况来灵活指挥作战。

  公元前260年,赵国中秦国反间计,用赵括代替老将廉颇,赵括一反廉颇的策略,改守为攻,在长平主动全线出击,向秦进攻。秦将白起分兵两路:一路佯败,把赵军吸引到秦军壁垒周围;一路切断赵军后路,实行反包围,使赵军粮道断绝,困于长平。赵军四十六日不得食,分四路突围五次不成,赵括被乱箭射成刺猬一般,全军瓦解倒戈,四十余万赵兵尽皆被秦人坑杀。

  军事理论家赵括生搬硬套,照本宣科导致了亡军误国,诚如其父赵奢所言:“兵,死地也,而括易言之。使赵不将括即已,若必将之,破赵军者必括也。”(见《史记. 列传第二十一》)被后人当成了“纸上谈兵”的代名词。平心而论,秦强赵弱,长平之战赵国的失败还有赵王用人不当等的更深层原因在里面,即哲学中的偶然性中的必然性。但如果赵括能正确估计形势,沿用稳守策略,不管秦帅是谁(当时赵括并不知自己的对手是白起),一样会无机可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