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朱祁镇:即明英宗,七周岁就登基,十六岁亲政,长年生活在深宫之中,终日与宦官,宫女为伍,缺乏丰富的社会阅历与政治经验,大权也就落入了宦官王振之手。1449年春,在王振的怂恿下,朱祁镇御驾亲征,但作为明军统帅的朱祁镇在军事上完全是个白痴,被同样不懂军事的宦官王振玩弄于股掌之间。几十万明军被王振用来作秀摆威风的道具。因为这位“庸帅”的瞎指挥,装备着火炮的五十万大军竟然被两万弓箭的瓦剌军击败,明英宗本人也在土木堡被蒙古瓦剌部所俘虏,朱祁镇真个是位丧师误国的昏庸统帅,铸成了大明走向衰落的大错,使明朝最终被满清灭亡,改变了整个历史的发展轨迹。
(本文系原创编撰,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
庞勋起义:一场官逼民反的浩劫
更新时间2005-8-27 18:55:00 字数:2585
据《新唐书卷114.崔彦曾传》、《新唐书.懿宗纪》中介绍,在公元868年的7月,也就是咸通九年,唐朝徐州节度使孟球奉命招募了两千名士兵,其中分派八百人去桂林戍边,当时约定三年后派新的军队去取代他们。但是一晃六年过去了,戍边的士兵多次请求被替换回乡。而当时的徐州观察使是刚由太仆卿升上来的崔彦曾担任。而崔彦曾对部下非常的苛严,不懂得体恤民情,性格比较急燥,宠信手下两个都押牙(注:官职)尹戬和徐行俭,认为现在政府库房空虚,派兵去桂林换防,所费颇多,要求戍卒再留戍一年。徐州戍卒的家属立即将这一情况飞鸽传书给了远在桂林的戍卒,于是,引出了唐朝末年最致命的官兵哗变事件——庞勋起义。
我在网上查了查资料,现在关于庞勋起义的介绍现在已经多了起来,记得我刚刚高中毕业那会曾准备写一部演义小说《庞勋起义》,但是那时资料非常的缺乏,为此我还专门写信给史学家尚钺先生希望得到帮助。尚钺是著名的专家,《中国历史纲要》的主编,我最早了解到庞勋起义就是通过这本书。在一般的历史书看不到关于庞勋起义的介绍,其实庞勋起义是唐朝末年一次规模很大的起义,有“唐亡于黄巢,而祸基于桂林”的说法。直接导致了后来的王仙芝和黄巢起义。当时尚老先生日理万机,没空理会到我。
呵呵~~现在想来,也觉得自己当时的行为十分地可笑。因为并不是缺乏资料,而是我的学识和水平使我不会去查找资料。
写写庞勋起义的事,一直是我的一个心结。随着时代的发展,社会的进步,写作庞勋起义通俗演义或小说已经没有了市场。这里,我就结合《新唐书》、《唐史演义》和《中国历史纲要》等史学书籍,给大伙简要地介绍一下庞勋起义这一段不太为人所知,却是改变历史进程,加速唐王朝政权垮台重要历史事件。庞勋起义是中国历史上比较少见的由官兵哗变事件演变成为的大规模武装起义。
当朝廷要戍卒再留戍一年的消息传到桂林,徐州籍的戍卒非常地愤怒,他们终于忍无可忍,牙官许佶、军校赵可立、王幼诚、刘景、傅寂、张实、王弘立、孟敬文、姚周等九人杀了都头王仲甫,推举粮料判官庞勋为都将。
不过据说庞勋当时还是被胁迫的,并非自愿加入。哗变的戍卒冲进监军院,夺取了兵器和甲胄。在庞勋的率领下,哗变的戍卒自桂林(当时叫桂州)经湖南返回,“乃剽湘潭、衡山两县”。
戍卒要求还乡是合理的,理亏的是朝廷,所以当时的唐懿宗下了圣旨以示安抚,遣中人张敬思部护送戍卒还乡。但是庞勋感觉到了朝廷的不怀好意,特别是在潭州(今长沙)政府的监军企图要干掉庞勋,夺取兵权的企图被庞勋识破了。
庞勋摆脱了名为护送,实则另有所图的官兵,走水路沿长江东下,转入淮南,直奔徐州。途中庞勋为了以防不测,开始招兵买马,有不少的农民加入到这支队伍中。
十月,当庞勋率领的戍卒队伍开始接近徐州地界时,崔彦曾命牙将田厚简前去劳军,暗中却派都虞侯元密率军埋伏在一个叫任山馆的地方准备要伏击庞勋。但是戍卒在徐州的家属把这个情报暗中通知了庞勋。
庞勋派使者去见崔彦曾,表示不敢回来,希望能够就此“解甲自归”,让众戍卒就地解散回家与亲人团聚,并无意造反。
但是崔彦曾错过了最后一次化干戈为玉帛的机会,“斩其使”,派兵前往镇压。庞勋等戍卒被逼无路,只得起义,他们击败了前来镇压的官兵,并攻陷了宿州。攻克宿州后“悉集城中货财,令百姓来取之,一日之中四远云集”自旦至暮,就发展到六、七千人。还拥有千余艘战船。
庞勋水陆并进,骑兵夹江而下,直取徐州。崔彦曾说,“我方帅也,奉命守此,惟有死尔。”崔彦曾组织军队守城并屠杀戍卒的家属。当时的正好是大雾笼罩,庞勋指挥军队架起云梯攻城,很快就攻破了外城。崔彦曾退守子城。起义军用柴草堆在城门口放火焚烧,城门被烧坏,义军攻入子城,杀尹戬、杜璋等官吏,生擒了崔彦曾等人。
起义军首先把崔彦曾关押在大彭馆,有一个姓曹的长者劝庞勋留崔彦曾一条命,庞勋不听,把崔彦曾杀死在床榻之上,随后,又把所有官员及其家属全部杀死。这样,庞勋义无反顾地和腐朽唐王朝决裂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