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系参考程潜将军的《白崇禧传》原创撰写,版权归作者彭志文所有,文中观点系个人意见,仅供参考,转载请署名作者。谢谢!)
养兵千日——反思北洋舰队的覆灭
更新时间2006-2-3 15:01:00 字数:3746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日本有一个记者叫做伊腾正德,他在《时事新报》上连载了一本书,叫做《联合舰队的覆灭》。反思了第二次世界大战中,日本海军从胜利走向覆灭的历程。其实学过历史的人都知道,日本海军乃至日本国的强大可以追溯到十九世纪末,东亚另一个海军强国中国海军的没落。
据说国内也有位作家写了一本关于北洋舰队的书,甚至有人建议这本书应该成为中国海军舰艇学院学员的必读书,可惜事实上这本书发行量极少,只有两千多本,准确的书名也被人们所淡忘,湮灭在书海中不为人知。因此我同样没有机会能够拜读到这部作品,不知道它到底揭示了些什么。
本文是我根据所掌握的一些资料,从养兵千日用兵一时的角度,来反思北洋舰队的覆灭。
在十九世纪时,中国的北洋舰队是亚洲最强大的一支舰队,第二次鸦片战争后,频繁的外辱侵入,使清政府认识到了海防的重要性。清朝的一些有识之士开始兴办洋务,师夷长技以制夷,洋务运动一个很重要的成就就是创办了三洋海军。一八七四年,总理衙门创议筹办海防,提出了“先就北洋创设水师一军”。一八七五年北洋大臣李鸿章受命督办北洋海防事宜,先后向英德等过订购军舰。一八七六年派遣留学生分赴英、法各国学习海军。
最早成立的是南洋舰队,因为当时南方反清力量比较的活跃,而了防止南洋舰队被汉人操控,清政府用从南洋舰队分离出一部分军舰及重新购置的方法组建了北洋舰队。一八八八年正式组建成北洋舰队时,共拥有军舰二十五艘,内含两艘铁甲舰,八艘巡洋舰,六艘炮舰,这些军舰都是十九世纪末才建成的新舰。其中定远和镇远两艘德制铁甲舰由德国伏尔坚船厂制造,排水量达到七千三百多吨,吃水六公尺半,航速每半小时十四海里半,水线以下以钢面铁甲包裹,各自拥有二十门口径不一的钢炮,三具鱼雷发射管,另有后膛连珠枪五百二十五支,单价折合库平银一百十一万三千两,战斗力在亚洲数第一。后来北洋舰队又不断地增容和扩充,主要是一些国产的舰船,增加到了五十多艘军舰。结果南洋、北洋舰队都不太强大,南洋舰队后来被法国击败,北洋舰队则败亡于日本。
一八九四年九月十七日,北洋舰队定远号等十二艘舰船及四艘鱼雷艇与日本海军中将伊东佑亨指挥的松岛号等十二艘舰船在黄海大东沟海面遭遇,日舰向我方突然袭击,双方进行了激战。这是北洋舰队战史上很重要的一次战斗,可以说养兵千日,用在此时。在战斗中,北洋舰队的大部分官兵都英勇抗敌,重创日本的旗舰松岛号和赤城、西京丸等舰。双方接仗近5个小时,日本舰队首先撤离了战场。但北洋舰队损失巨大:致远舰管带邓世昌、经远舰管带林永升暨全舰官兵壮烈殉国;致远、经远、超勇三舰被击沉;扬威、广甲自行撞毁;另有六艘军舰受创。这是很多的历史书共同对黄海大战较客观的记述。而按照某些人的观点,日本海军是歼敌一千,自损八百,中国并没有输。但是有一点却是无法否认的,日方死伤六百多人,虽有松岛、吉野、比睿、西京丸四艘军舰严重毁损,漂了回去,但没有军舰被击沉;北洋舰队有五艘军舰沉没(北洋舰队总共只有九艘军舰可以“驰骋于大洋”,这一战就沉掉了五艘)。黄海大战后,北洋舰队不敢再出海,事实上失去了对中国领海的控制权。
黄海大战后,某些中国将领甚至提出,乘我舰队主力尚存,日军也有重大损失之良机,主动进攻日本舰队。可惜李鸿章考虑到没有足够的海军经费可以用于购买新的军舰,为了保留剩余的这一点家当,执行“保船避战”策略。在接下来的威海卫战役中北洋舰队龟缩在港内被动挨打,在最后的战斗中,北洋舰队击沉敌舰两艘,鱼雷艇五艘,而自己则全军覆灭了。计有定远(自沉)、来远、威远、蜻远等军舰被击沉;镇远号等十一艘军舰,十二艘以上的鱼雷艇以及难以计数的军用物质、弹药和器械被日军缴获。
甲午战争失败以后,清政府想重建北洋舰队,虽然又逐渐地添置了一些军舰,也设立了北洋统领及帮办官,总理海军事宜,但已不成军。后来一九零九年,清政府成立了海军事务处,将南洋、北洋各舰改编为巡洋舰队和长江舰队,北洋海军连名义上都不存在了。
痛定思痛,剖析北洋舰队的覆灭的原因,其实除了战争中的清政府的妥协退让,投降卖国,指挥错误等因素以外,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北洋舰队的失败更深层次的败因则在于平时的养兵。
养兵方面清政府首先还是下足了功夫,为北洋舰队斥巨资。一八八零年,在天津成立了水师学堂和鱼雷学堂等配套设施,一八八一年起,先后修建了威海卫和旅顺口两个海军基地,在天津设立检修船坞,一八八二年聘请外国专家英国人琅威理(W.M.Lang)、德国人式百龄(Sebelin)来做总教习。可惜这种有见地的投资建设是虎头蛇尾。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