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民国人物传记_郭德宏【完结】(171)

  [20] 顾孟余:《忆蔡孑民先生》,蔡建国编《蔡元培先生纪念集》,第77页。

  [21] 〔日〕吉田熊次:《德国教育之精神》,华文祺、蔡文森、秦同培编译,商务印书馆,1916,第19页。

  [22] 蔡元培第一次留德期间(1907~1912)只有1911年日记以及蔡元培两篇回忆录——《口述传略》(上)和《自写年谱》可资参考。但日记记录颇为简略,两篇回忆录又多是记载大学周边的所见所闻。

  [23] 黄炎培:《吾师蔡孑民先生哀悼辞》,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116页。

  [24] “1900年4月17日日记”,《蔡元培全集》第15卷,第260页。

  [25] 〔德〕巴留岑:《德意志大学之特色》,蔡元培译,《蔡元培全集》第9卷,第446页。

  [26] 〔德〕巴留岑:《德意志大学之特色》,蔡元培译,《蔡元培全集》第9卷,第448页。

  [27] 陈洪捷先生从译文上讨论了蔡元培对德国大学理念的接受,参见陈洪捷《蔡元培对德国大学理念的接受——基于译文〈德意志大学之特色〉的讨论》,《北京大学教育评论》2008年第3期,第2~7页。

  [28]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第528页。

  [29] 《致汪精卫函》(1917年3月15日),《蔡元培全集》第10卷,浙江教育出版社,1998,第295页。

  [30] 蔡元培:《北京大学二十周年纪念会演说词》,《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 202~203页。

  [31]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观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第37~38、106页。关于洪堡的大学理念是否真的在德国的大学中实行过,德国学术界也存在分歧,存在“洪堡神话”之说。参见陈洪捷《什么是洪堡的大学思想》,《中国大学教学》2003年第6期,第24~26页。蔡元培与洪堡似乎有着同样的境遇,蔡元培所倡导的“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不断地被人们所追述,但理念与现实的差距少有人去考察。可参见〔美〕魏定熙《蔡元培与北大——还原神话背后的历史》,《读书》1998年第8期,第84~90页。

  [32] 〔德〕弗·鲍尔生:《德国教育史》,滕大春、滕大生译,人民教育出版社,1986,第124~125页。

  [33] 关于蔡元培选择就任校长的原因,大致存在两种说法。一种认为蔡元培出长北大是受命于孙中山,“蔡元培在北京大学的工作,是革命党隐伏在北方文化教育方面的一着棋”。参见黄季陆《蔡元培先生与国父的关系》,《传记文学》第5卷第3期,1964年9月;罗家伦《蔡元培先生与北京大学》,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193页;另一种则认为是“民国初年北洋政府及北京大学特定的时间、环境、条件及蔡本人‘教育救国’思想相互作用的结果”。参见杨琥《蔡元培出长北京大学的前前后后》,《北京社会科学》2004年第4期,第 121~126页。也有学者认为马叙伦的叙述更接近历史真实,参见林辉锋《再论蔡元培出任北京大学校长的由来》,《史学月刊》2008年第3期,第134~136页。

  [34] 高平叔撰著《蔡元培年谱长编》上册,第632~633页。

  [35] 《复吴稚晖函》(1917年1月18日),《蔡元培全集》第10卷,第285页。

  [36] 蔡元培:《就任北京大学校长之演说》,《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9页。关于蔡元培与儒家传统的讨论,可参看〔美〕戴维翰(William J. Duiker)《蔡元培与儒家传统》,《近代中国思想人物论——自由主义》,第265~288页。

  [37] 蔡元培:《我在北京大学的经历》,《蔡元培全集》第7卷,第501页。

  [38] 相关的研究,可参考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江西教育出版社,2002,第1~65页;桑兵《近代中国的地缘与流派》,《晚清民国的国学研究》,上海古籍出版社,2001,第33~40页;〔美〕魏定熙《北京大学与中国政治文化》,第104~190页。

  [39] 参见周天度《蔡元培传》,第92页;陈平原:《“兼容并包”的大学理念——蔡元培与老北大》,《北大精神及其他》,第32页。

  [40] 杨亮功:《早期三十年的教学生活·五四》,黄山书社,2008,第18页。

  [41] 陈洪捷:《德国古典大学及其对中国大学的影响》,北京大学出版社,2002,第108~183页。

  [42] 梁漱溟:《纪念蔡元培先生》,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146~147、149页。

  [43] 蔡元培:《在天津车站的谈话》,《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630页。

  [44] 蔡元培:《传略》(上),《蔡元培全集》第3卷,第675页。

  [45] 梁漱溟:《纪念蔡元培先生》,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145页。

  [46] 王学珍、郭建荣主编《北京大学史料》第2卷上册,第327页。另有学者认为,蔡元培在此函中为陈独秀编造了假履历,参见庄森《一份特别的履历书——陈独秀出任北大文科学长的前前后后》,《社会科学战线》2006年第1期,第 134~141页。

  [47] 冯友兰:《我所认识的蔡孑民先生》,陈平原、郑勇编《追忆蔡元培》,第165页。

  [48] 罗章龙:《陈独秀先生在红楼的日子——红楼感旧录之一》,童宗盛编《中国百位名人学者忆名师》,延边大学出版社,1990,第55页。陈独秀招致反对,既有他文字学造诣并不广为人所知的原因,也与当时北大文科章太炎弟子主导下的考证学风有关,参见陈以爱《中国现代学术研究机构的兴起——以北大研究所国学门为中心的探讨》,第14页。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