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春秋大义2:隐公元年_熊逸【完结】(207)

  207 段熙仲:《春秋公羊学讲疏》,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年,第426页:大一统之传,《解诂》释之曰:“统者,始也。”据此,则大一统者,大一始也。言岁之始尝有三矣:夏始十三月,殷始十二月,周始十一月。今于杞、于宋,存夏、殷之二始,而四海之类,率土之滨,舍二王之后,皆以此一周王之岁始为大也。一岁之始,因而正之,所以正始也。使天下知有周天子在。

  208 [汉]许慎《说文解字》段玉裁注:纪,……别丝,各本作丝别。……一丝必有其首别之,是为纪。众丝皆得其首,是为统。

  209 又见《韩诗外传》卷五。

  210 丁福保/编《说文解字诂林》引[清]惠栋《惠氏读说文记》:统,纪也。《易》:“乃统天。”郑注:“统,本也。”《公羊传》:“大一统也。”何休云:“始也。”统训纪,俗训也,后人所加。

  211 [清]孔广森《春秋公羊经传通义》:是以《大戴礼记》曰:“明堂者,文王之庙也。”……周之初,盖颁朔于文王之庙,故曰“王正月”者,文王之正月也。周人受命自文王始,虽今嗣王亦守文王之法度,行文王之正朔。

  212 杨伯峻《春秋左传注》,中华书局,1990年,第11页。

  213 《汉书·贾邹枚路传》。

  214 《汉书·贾邹枚路传》。

  215 《汉书·董仲舒传》。

  216 [汉]杨雄《法言·学行》:一閧之市,不胜异意焉;一卷之书,不胜异说焉。一閧之市,必立之平。一卷之书,必立之师。

  217 早有先贤认识到一元化的危害,如苏轼针对王安石经义之一统天下的局面说道:“王氏之文,未必不善也,而患在于好使人同己。……惟荒瘠斥卤之地,弥望皆黄茅白苇,此则王氏之同也。”([宋]苏轼《答张文潜县丞书》,《苏轼文集》,中华书局,1986年,第1427页。)

  218 [英]汤因比:《历史研究》(A Study of History, by Arnold J. Toynbee, Abridgement of Volumes VII-X, by D. C. Somervell, Oxford University Press, 1957)曹未风等/译,上海人民出版社,1964年,下册,第3页。

  219 [宋]朱熹《论语集注·为政第二》:王者易姓受命为一世。

  220 [宋]朱熹《论语集注·为政第二》。

  221 [唐]韩愈《原道》,《韩愈全集校注》,四川大学出版社,1996年,第2662-2665页。[宋]孙复《信道堂记》,《孙明复小集》。[宋]石介《尊韩》,《徂徕石先生文集》,中华书局,1984年,第79-80页。

  222 余英时:《朱熹的历史世界——宋代士大夫政治文化的研究》,三联书店,2004年,上册,第13页。

  223 [宋]李元纲《圣门事业图》,丛书集成新编本,第22册,第47页。

  224 另参冯友兰:《中国哲学史新编》,人民出版社,1999年,下册,第16-17页:程颐所作程颢《墓表》说:“周公没,圣人之道不行;孟轲死,圣人之学不传。道不行,百世无善治;学不传,千载无真儒。……先生生千四百年之后,得不传之学于遗经,志将以斯道觉斯民。”(《河南程氏文集》卷十一)程颐在这里所讲的也是韩愈所讲的“道统”,他同韩愈一样,都认为从孟轲以后,这个道统就失传了。韩愈没有说他自己接受了这个道统,而程颐肯定地说程颢接过了这个道统。这不是韩愈的过分自谦,也不是程颐的过分自负,这是事实,道学家们都承认这个事实。

  [清]钱大昕《十驾斋养新录》卷十八,《嘉定钱大昕全集》,《嘉定钱大昕全集》,江苏古籍出版社,1997年,第492页:道统二字,始见于李元纲《圣门事业图》。其第一图曰传道正统,以明道、伊川承孟子。其书成于乾道壬辰,与朱文公同时。

  225 [清]宋翔凤《论语说义》二,《皇清经解续编》卷三百九十:商家主质,质之过流为贵贱无等;周家主文,文之过流为以下僭上。

  226 如范仲淹于庆历新政时提出“历代之政,久则有弊,弊而不救,祸乱必生”,于是政治体制改革自然是必要的,尽管范的直接引述文献为《易传》。参见[宋]范仲淹《答手诏条陈十事》,《范文正公集·政府奏议上》。

  227 《孟子·公孙丑下》。

  228 杨向奎:《西汉经学与政治》,台湾独立出版社,2000年,第122页:原始的五行说即是天道运行说的具体表现,它当然不会以金木水火土等五材为主,而是以“五”为纪的循环。孟子书中多言“五百”,如云“五百年必有王者兴”,这“五百”就是以五为纪的大循环,那时一定有以“五百”为题目的著作,所以杨雄说“圣人聪明渊懿,撰五百”。

  229 参见《史记·天官书》:夫天运,三十岁一小变,百年中变,五百载大变;三大变一纪,三纪而大备。此其大数也。为国者必贵三五。上下各千岁,然后天人之际续备。

  230 [日]安居香山、中村璋八/辑《纬书集成》,河北人民出版社,1994年,中册,第622页引《春秋元命包》。

  231 参见[清]黄宗羲《文质》,《明夷待访录未刊文》,《黄宗羲全集》,浙江古籍出版社,1985年,第一册,第416-418页。

  232 顾颉刚:《秦汉的方士与儒生》,上海古籍出版社,1998年,第3页。

  233 顾颉刚《中国上古史研究讲义》,中华书局,1988年,第308-309页:董仲舒在《春秋繁露》里讲三统,虽说是终而复始,但他只说了:汤受命而王,……时正白统;文王受命而王,……时正赤统;春秋应天作新王之事,时正黑统。……到后来,三统说通行了。大家只记得“夏、殷、周”为三代,忘记了原始的三统说是以“殷、周、春秋”为三代的。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