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印象比较深的一个学生,名叫吕迪,很会听讲,善于总结,一开始就掌握了学习方法,老师讲的东西经过整理归纳,系统化,结构化,学一道题他能推演出一类题,效率非常高。这孩子每个周末都玩儿得很开心。不排除智力因素,但据我了解,起主要作用的还是他的学习方法和习惯。还有一个学生,叫范頔,学习非常专心。有一次,我在她身边坐了半天她都不知道,一叫名字,她吓了一大跳。
简单总结一下,学数学事半功倍的方法有这么几点:
1会听课。课前预习,抓住重点儿,课堂上认真听讲,紧跟老师的思路,感觉不是老师教会的,是自己把它弄会的。
2会总结。老师讲完了,一定要找出规律是什么;题做错了,反思为什么错了?把错的原因记下来。
3学完一部分,就要弄懂这部分的知识结构、重点难点,以及各部分之间的关联。
4养成良好的习惯:A规划精细,目标明确。每一节课、每个单元,都要有周密的学习计划,保证按时完成。B严谨认真,一丝不苟。做习题时,每个步骤、每个环节都要认真去写,不能图省事,随随便便隔步跳过去。一个小数点、一个标点符号,都要写得端端正正。C当天出错当天纠,印象深刻,不会再犯。D跨学科,交叉互动。不但物理、化学、地理、生物等,通过交叉联想会大有收获,从文学和美学的角度理解数学、消化数学,不但能扩大视野,对和谐人格的构建,也有着弥足珍贵的作用。
具体讲,我认为初中数学有两个难点:代数部分是函数,几何部分是圆。中招考试最后压轴的差不多都是圆和方程结合在一起。解函数题,要学会借助图像分析,理清变量之间的关系,从变中找出不变的规律。说到底,没有一定量的训练,就达不到一定的能力。当教师的都知道,高考试卷中最难的题,是给重点大学的尖子生出的,这部分内容,对大多数学生是没用的,即便学会了,走出校门要不了多久,也会忘得干干净净。可是没办法,千军万马挤高考这座独木桥,我们不能不全力以赴啊!中国的孩子生存压力实在太大了,每想到这儿,我心里都很不好受……
作文是这样训练出来的(1)
谈话日期:2005年8月22日
谈话地点:平顶山市六中语文教研室
吴月霞,1982年毕业于许昌师专中文系。同年7月任职平顶山市六中,担任班主任和语文教师至今。有名的贤妻,孝女,工作中是公任挑大梁的业务骨干。性格柔韧,宽厚包容,有情趣,富创意。饱满的激情使她看上去生气勃勃,经久成习的阅读与积淀、实践与创新,让她获得扎实的专业功底的同时,历炼出了不骄不媚的人格魅力。
她的座右铭:“要为学生的四十岁负责。”
她的职业感悟:“爱成绩好的学生,是人;爱成绩暂时后进的学生,是神。”
她的工作原则:“改造一个后进生和培养一个优等生同等重要。”
学生及学生家长对她的评价:“做吴老师的学生是人生的幸运。”
我从2001年开始随笔式专题系列作文教学模式探索,几年下来,收获很大。
语文就是生活的文字化,是生活的记录,靠的是不断的积累和沉淀。天天吃饭,和父母交流,这就是语文。看电视也能学语文,故事情节,人物对话,还有许许多多的科教片,纪录片,都是了解世界的窗口。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胸中有丘壑,自然会心中有话,下笔成文。
长期以来,作文教学一直是语文教学中的薄弱环节,学生普遍感到作文难写,无话可说;老师也感到作文难教,费力不小,效率不高,还因为学生越学越写不出真情实感,高考作文也出了不少胡编乱造的笑话,遭到舆论的诟病。2001年,我和几位同事一起调查了100名初中生,喜欢作文课的只占14%,不喜欢的占86%,编造作文的占73%,背抄范文的占36%。究其原因,是有些老师迫于应试的压力,脱离生活,将学生活生生的思想和感觉僵化在八股文里,作文成了无本之木,无源之水。
在这样的情况下,我们开始将随笔式的自由写作和专题式的系列作文训练结合起来,进行探索。让语文走进生活,生活要素材,让学生把心灵放活在睁眼所见的现实中,情感回归到切身体会的源泉里,文思和情思一起涌流,思想和理想同步成长。具体做法概括起来有五个字:限、放、引、评、赏。
一、限,即限定
1限定每周的写作数量。一般以两到三篇为宜。不能少于两篇,多则不限。
2限定写作方向。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根据不同的年级和不同的教学要求,拟定写作专题,为学生提供写生活随笔的范围。如,我身边的人物系列;我身边的故事系列;个人写真系列等。除此之外,还开辟有校园采风、生活素描、自然风景线、班级新闻、奇思妙想、科幻世界、街头见闻、往事回首、多彩课堂、热点思考、说长道短、悄悄话等众多的专题。例如“爸爸写真”系列,就有《忙碌的爸爸》、《有责任心的爸爸》、《幽默的爸爸》、《球迷爸爸》等,一个系列至少能写三五篇。学生也可以自拟专题。就这样每周换一个专题,学生在写同类作文的过程中,发现规律,获得技巧,逐项突破,分步提高。既解决了无话可写的难题,又打下了终生受益的写作基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