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_张秀平/王晓明【完结】(10)

  “道即自然,自然即道”。他说,“道”是万物之母:“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

  常名。无,名天地之始。

  有,名万物之母。”(《第一章》)这就是说,作为宇宙的本源就是道,它是永远

  存在的。道的运行是自由的、必然的,即按其自身的规律而运行。天地万物都是由它产

  生的,它是宇宙的母体。

  老子认为,道产生了天地,德是道的性能,天地生养着万物,万物各成其形,各备

  其用。所以万物没有不尊道而贵德的。道的尊崇,德的贵重,不是有谁给它爵位,而是

  自然而然的。所以道产生天地,德畜养万物,长育万物,成熟万物,覆盖万物。他说:

  “道生之,德畜之,物形之,器成之。

  是以万物莫不尊道而贵德。道之尊,德之贵,夫莫之爵,而常自然。故道生之,德

  畜之,长之育之,亭之毒之,盖之覆之。”(《第五十一章》)这样,老子遂把自然创

  造的根源归于自然本身,从而摧毁了一切超自然的主宰,一切宗教和唯心论的基础。因

  此,老子的天道自然观,在当时有很大的进步意义,它打倒了宗教的天帝,否认了鬼神

  的威灵。当然,老子的“道论”刚从传统的宗教解放出来,还未能完全摆脱宗教的影响;

  他的自然决定论,使人完全听命于自然,轻视了人对自然界的反作用。后来有的哲学家

  把它发展为定命论,为害颇大。

  “无为而治”。老子的“道论”,基本上可概括为“天道自然观”。所以老子的人

  生哲学和政治哲学基本上是人当法道,顺其自然。至于如何治理国家呢?他认为最好是

  采取“无为而治”的办法,让人民去过自由自在的生活,用无所作为听其自然发展的办

  法,来达到治理好国家的目的。在老子看来,无为正是有所作为,“无为而无不为”,

  就是这个意思。老子反对用刑、礼、智这些来治理国家,他反对加重人民税收,反对拥

  有强大的兵力,他说过:“乐杀人者,则不可以得志于天下。”(《第三十一章》)他

  同时也反对工商业,反对知识和文化。他说:“绝圣弃智,民利百倍。绝仁弃义,民复

  孝慈。绝巧弃利,盗贼无有。此三者以为文不足。故令有所属。见素抱扑,少私寡欲,

  绝学无忧。”(《第十九章》)在老子看来,人类社会不要“圣智”、“仁义”、“巧

  利”,国家就大治了。这三种东西不足以治国,最好的办法是,使人们着意于“朴素”,

  少有“私欲”,不求知识,就可以没有忧患了。

  老子的社会历史观是不现实的,他为了反对当时的剥削制度,从而反对一切社会制

  度。为了反对剥削阶级的文化,从而反对一切文化。为了反对欺诈,从而反对一切知识。

  这是他消极的一面。他以为只有抛弃了智慧,人民才有百倍的利益,只有抛弃了文化学

  问,才能免于忧虑,这种愚民政策,也被后世的统治阶级所利用。

  那么,老子所向往的理想世界是什么呢?是小国寡民的原始社会。他说:“小国寡

  民,使民有什伯之器而不用,使民重死而不远徙。虽有舟舆,无所乘之。虽有甲兵,无

  所陈之。

  使民复结绳而用之。甘其食,美其服,安其居,乐其俗,邻国相望,鸡犬之声闻,

  民至老死不相往来。”(《第八十章》)

  老子这一设想,在一定程度上反映了当时人民迫切要求休养生息和减轻剥削的愿望。

  老子说过,人民为什么过着饥寒的生活呢?是因为他们的君主取赋税多的缘故。“民之

  饥,以其上食税之多”(《第七十五章》)。又说“民不畏死,奈何以死惧之?”

  (《第七十四章》)这反映了老子政治思想中的进步因素。但是,小国寡民的理想,却

  是幻想,它是违反社会历史发展规律的。但我们应当看到,老子的这一举动是抨击奴隶

  社会制度的不合理,它对后世的进步思想家、空想的社会改革家却有着深远的影响。

  相反相成。老子学说的精髓,是他光辉的辩证法思想。老子观察了自然界的变化,

  生与死、新与旧的相互关系,观察了社会历史与政治的成与败、福与祸等对立的双方的

  相互关系,发现了事物内部所具有的一些辩证规律。《老子》一书中,还深刻地论证了

  相反相成和物极必反的道理。老子说过,有和无是彼此相生的,难和易是彼此相成的,

  长和短只有彼此比较才能显现出来,不同的声音产生谐和,前后互相对立而有了顺序。

  总之,老子承认事物是在矛盾中发展的。

  物极必反,是说事物在变化中向它相反的方面过渡,到了一定的时候就完全成为相

  反的东西。因此,老子一再告诫统治者,必须去掉那些极端的、过分的措施,否则,就

  会使事物走向另一个极端,结果就会丧失天下。他认为,高明的统治者必须懂得以柔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