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_张秀平/王晓明【完结】(12)

  (《论语·八佾》)鲁国的三桓在祭祖时,唱起天子祭祀“相维辟公,天子穆穆”的

  《雍》诗,也受到孔子的指责。

  孔子道德思想的范畴,主要是“仁”。孔子主张“仁”,在《论语》中有多重涵义。

  一是“仁者爱人”;二是“克己复礼为仁”;三是“仁者人也”。郭沫若在《十批判书》

  中说过:孔子“这种所谓仁道,很显然的是顺应着奴隶解放的潮流的。这也就是人的发

  现。”孔子主张“仁”,孟子重视“义”,所以,孔子的“杀身成仁”(《论语·卫灵

  公》)与他的继承人孟子的“舍生取义”(《孟子·告子上》),对后世志士仁人的影

  响极为深远。

  孔子是我国第一个主张“因材施教”的教育家。他对子路、冉有的不同教育就可以

  说明:

  子路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如之何其闻斯行之?”

  冉有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

  公西华曰:“由也问闻斯行诸,子曰,有‘父兄在’;

  求也问闻斯行诸,子曰,‘闻斯行之’。赤也惑,敢问。”

  子曰:“求也退,故进之;由也兼人,故退之。”

  子路和冉有向孔子请教的是同一个问题:听到一个很好的主张,是不是应该马上去

  做呢?孔子却对不同的人作出不同的回答。他对子路说:家里父兄在,你应该先向他们

  请教再说,哪能马上去做呢?而对冉有却是加以肯定:应当马上就去做。站在一旁的公

  西华想不通,便问孔子这是为什么呢?

  孔子开导说:冉有遇事畏缩,所以要鼓励他;子路遇事轻率,所以加以抑制。

  孔子因材施教的教学思想,在中国教育史上有较大的影响。他认为一个教师,必须

  掌握学生在学习上常犯的四种心理表现,即广泛而不精、知识面过窄、把学习看得太容

  易和有畏难情绪。只有了解学生的心理特点,才能给予帮助、补救。就是说,学生心理

  的差异性,决定了因材施教的必然性。

  在教学上,孔子还提倡师生之间相互切磋,共同讨论,互相启发,以收到教学相长

  的良好效果。一部《论语》,实际上就是记载他们师生间互相问对、讨论的情况。如子

  路、颜回,子贡和子夏就是这样做的。

  性率直而鲁莽的子路,出于对孔子的爱护,常常向孔子提出批评性的意见,孔子也

  很关心、爱护子路,对他的批评也能接受,当有的学生对子路不太尊重时,孔子对他们

  说:子路的学问是不错的,只是还不够精深罢了。颜回是孔子最得意的学生,但由于颜

  回从未对孔子提出过疑问和批评,孔子曾不满意地说过:颜回不是对我有所帮助的人,

  他对我的话没有不喜欢的。子贡是孔子言语科的高材生,他经常向孔子请教《诗》。有

  一次,子贡引《诗经·卫风·淇奥》篇上的话说:“《诗》云:‘如切如磋,如琢如

  磨’,其斯之谓与?”

  (《论语·学而》)意思是,《诗经》上说:要像对待骨、角、象牙、玉石一样,

  切磋它,琢磨它,精益求精。孔子听了高兴地说:赐呀,现在可以同你讨论《诗经》了。

  子夏是孔门晚辈中的高足,长于文学。有一次,子夏引《诗经·卫风》上的诗句,向孔

  子请教:“‘巧笑倩兮,美目盼兮,素以为绚兮。’何谓也?”(《论语·八佾》意思

  是,《诗经》上说:有酒涡的脸笑得真美呀,黑白分明的眼睛流转得真叫人喜爱呀,洁

  白的底子上画着花卉呀。这几句诗是什么意思呢?孔子回答说:

  先有白色底子,然后画花。子夏接着进一步阐明说:那么,是不是礼乐的产生在仁

  义之后呢?孔子高兴地说:卜商呀,你真是能启发我的人。现在可以同你进一步讨论

  《诗》了。孔子敢于承认比他小44岁的子夏在学问上对自己有启发,说明孔子能向被教

  育者学习的勇气,其精神可敬佩!

  儒家学说,后来成为封建地主阶级的正统学说,《论语》就成为儒家学说的主要经

  典。到南宋时,理学家朱熹把《论语》、《孟子》、《大学》、《中庸》合在一起,称

  为四书。到了明清两朝,规定科举考试中,八股文的题目,必须从四书中选取,而且要

  “代圣人立言”。这一来,当时的读书人都要把《论语》奉为“圣典”,背得滚瓜烂熟。

  5 《孟子》

  “民为贵,君为轻,社稷江山为重”

  关于《孟子》一书的作者,历来有三种不同的看法:一种意见认为,是孟子本人自

  己著述的。最早持这种观点的,是东汉赵岐,他在《孟子题辞》中说:“此书,孟子之

  所作也,故总谓之《孟子》。”后来,宋代的理学家朱熹从文章风格前后的一致性来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