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排列营阵诸问题。
它认为,在平定突厥和薛延陀后,戍守北边的汉兵和蕃落应采取不同的教习方法。
一旦战争爆发,就临时变易两者的旗号服色,使敌人难以捉摸,产生误解,然后出奇制
胜。它又认为,君主良将应善于选择将士,利用其优势。蕃兵的长处在于骑兵,汉兵的
长处在于强弩。善于用兵的人应分别利用和发挥其各自的优势,以战胜敌人。它还发展
了《孙子兵法》中关于虚实的思想。虚通常指劣势和弱点,实则指优势和强点。要识别
虚实,必须先懂得奇正相生的方法。不懂得以奇为正,以正为奇,就不会了解虚是实,
实又是虚。懂得了奇正相生,就可以采取主动,用这一方法来调动敌军,从而摸透敌军
的虚实,然后用正兵对抗敌军的坚实之处,出奇兵攻击敌军的虚弱之处。敌人以为我是
正兵,我就出奇兵攻击它,反之,就用正兵攻击它。这样,就可以达到掌握主动,调动
敌人而不被敌人所调动的目的,并最终战胜敌人。作者在这里全面而又深刻地论述了虚
实与奇正、主观与客观的辩证关系,对如何争取用兵的主动权问题作了精彩的阐述。它
又指出,为保持和提高我军的战斗力,削弱敌军的战斗力,可以采用以近待远,以逸待
劳,以饱待饥,和以诱待来,以静待躁,以重待轻,以严待懈,以治待乱,以守待攻的
方法,来取得作战的胜利。它还对李靖创制的六花阵作了详细、朴实的阐述,指出该阵
来源于诸葛亮的八阵法,并介绍了方、圆、曲、直、锐等阵形和阵名。这在阵法研究中
阴阳五行八卦之说和穿凿附会之风盛行的时代,是十分难得的。唐宋时的军事著作往往
将古代军队宿营部署的营,和作为战斗队形的阵这二个概念混为一谈。作者在这里虽没
有犯同样的错误,但也没有将这二者的区别和联系论述清楚。
卷下主要论述重刑峻法与胜负的关系,以及义利、主客、步兵对抗车骑、分合、攻
守、御将、阴阳术数、临阵交战和对兵法的理解等问题。
它认为,用兵应处理好义和利的关系。要铲除大患,就不能顾虑小义。主客是既对
立又统一的辩证关系。只有因时制宜,善于反客为主,变主为客,才能屡战屡胜。它又
对《孙子兵法》“形”篇所说的“守则不足,攻则有余”提出了自己的解释。它认为,
“不足”不是指弱,“有余”也不指强,而是指有胜算或胜利的条件。“守则不足,攻
则有余”指的是当战胜敌人的条件不足时,我就防守;当取胜的条件有余时,我就进攻。
这种解释是颇有道理的。它虽遭到一部分学者的反对,但又为另外一部分学者所接受。
它对攻守的论述是相当精辟的。它指出,进攻是防守的枢纽,防守是进攻的策略。
进攻不仅仅是进攻敌城、敌阵,还必须攻敌之心。防守不只是守卫营阵壁垒,还必
须保持我军的士气,等待战胜敌人时机的到来。它认为,攻敌之心的人就是所谓的知彼
者,保持我军士气的人就是所谓的知己者。使自己不被敌人战胜,主动权操在自己手中;
先使自己不可战胜的人,就是知己者。我军可以战胜敌军,在于敌军有可乘之机;等待
并寻求可以战胜敌人之时机的人,就是知彼者。这是用兵作战要点。
不过,它在论及攻守时犯有将攻守和好战、忘战这二个概念混为一谈的错误。它一
方面引述《司马法》说:国家虽大,好战必定自取灭亡;天下虽然安定,忘记战争势必
危及稳定。另一方面又承认好战、忘战和攻守的道理是一样的,将进攻等同于好战,将
防守等同于忘战。其结果就是将攻守这两种不同的战略态势和作战形式,与好战、忘战
这两种对待战争的不同态度相提并论,混而为一。
它还指出,阴阳术数不可信,功成业就,事在人为。这是值得肯定的。但它又认为
阴阳术数是不可废除的。其理由是用兵作战是一种诡诈的行为,善于用兵的人自己不能
相信阴阳术数,但可以假托和利用这些东西,以驱使和命令那些相信阴阳术数的贪欲、
愚昧之辈。
总之,《唐李问对》是一部颇有价值的兵书。它提出了一些新的创见,发展了前人
的一些光辉思想。毋庸置疑,它也存在一些错误和不足之处。但这些错误和不足并没有
构成这部著作的主要方面。
95 《尔雅》
第一部词典
《尔雅》是我国最早的一部解释词义的专著,也是第一部按照词义系统和事物分类
来编纂的词典。作为书名,“尔”是“近”的意思(后来写作“迩”),“雅”是“正”
的意思,在这里专指“雅言”,即在语音、词汇和语法等方面都合乎规范的标准语。
《尔雅》的意思是接近、符合雅言,即以雅正之言解释古语词、方言词,使之近于规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