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区别对待,但他的思想只适于利根之人。后人批评他“近禅”正在于此。这也是他不
如朱学的所在,王阳明的这一偏失开始受到现代学者的注意,但是在当代新儒学的大家
中,除梁漱溟以外,其他人对此尚注意不够。
在《传习录》中,王阳明也讨论了程颢提出的“仁者与天地万物为一体”的境界。
他指出,圣人有这个境界,因此他们看天下的人没有内外远近之分,均施之以仁爱之心。
他进一步提出,天下之人的心和圣人之心是相同的,只因为有了私欲,所以反爱为仇。
在王阳明看来,仁不仅是修养要达到的境界,也是人心之本体。王阳明对仁的解释偏重
在道德修养方面。程颢所谈的仁和张载的“合内外之道”一样,兼有知识论的意义。
《传习录》中记载了为王学继承人争论不休的“四句教”。
这四句话是:“无善无恶是心之体,有善有恶是意之动,知善知恶是良知,为善去
恶是格物。”王阳明的本意是说,作为人心本体的至善是超经验界的,它不是具体的善
的行为。有所为而为的善是手段,无所为而为的善才是至善。人心的至善超越世间具体
的善恶。具体的善行只是无善而至善之心的自然发用流行。王阳明说人心之无善恶是要
人们不要去执著具体的善行而认识本心。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说,王阳明这样说是针对
那些“先有乎善者”的。王阳明本人也说过:“仁人者,正其谊不谋其利,明其道不计
其功。一有谋计之心,则虽正谊明道,亦功利耳。”(《与黄诚甫》)四句教对人心本
体的界说和心学开创人程颢的思想是一致的。程颢说:“圣人之常,以其情顺万物而无
情。故君子之学,莫若廓然而大公,物来而顺应。”王阳明说的无善无恶就是无心无情,
没有先入之见。有了这种心,见父自然知孝,见兄自然知悌。四句教显然是针对才质高
的人说的,一般的学生是摸不着头脑的。
《传习录》的版本情况大体如下:
王阳明的学生徐爱自正德七年(1512年)开始,陆续记录下王阳明论学的谈话,取
名《传习录》。正德十三年(1518年),另一学生薛侃将徐爱所录残稿及陆澄与他新录
的部分一起出版,仍名为《传习录》。嘉靖三年(1524年),南大吉增收王阳明论学书
信若干篇,以原名出版。嘉靖三十三年(1554年),王阳明的学生钱德洪将陈九川等人
所录的《遗言录》加以删削,与他和王畿所录编成《传习续录》出版。嘉靖三十五年
(1556年),钱德洪又增收黄直所录。隆庆六年(1572年),谢廷杰在浙江出版《王文
成公全书》,以薛侃所编《传习录》为上卷,以钱德洪增删南大吉所编书信部分的8篇
为中卷,以《传习续录》为下卷,附入王阳明所编《朱子晚年定论》。这就是《王文成
公全书》本的《传习录》。上海商务印书馆曾影印隆庆六年《王文成公全书》作为四部
丛刊本,上海商务印书馆1927年出版了叶绍钧的校注本。
《传习录》集中反映了王阳明的心性之学,在中国古代哲学史上有着重要的地位。
直到今天,王阳明的思想在当代新儒家中仍有其深刻的影响。本世纪的许多思想家和学
者一直致力于对它作现代解释并力图克服其偏失。《传习录》是一部较为纯粹的哲学著
作,对它的研究几十年来一直未有重大突破。近年来,国内的老一辈学者邓艾民教授等
人,青年学者陈来、方尔加、杨国荣等人在史料考证、诠解和评价方面作出了一些有意
义的尝试,可供阅读《传习录》时参考。
17 《焚书》、《续焚书》
“善与恶对,犹阴与阳对,刚与柔对,男与女对,
盖有两则有对”
明代晚期,社会动荡不安。农民起义此起彼伏,阶级矛盾日益尖锐。艰难生长的资
本主义萌芽遭受腐败政治与封建经济的摧残,发展极其缓慢。在历史的发展面临重大抉
择的关头,地主阶级内部改革派与保守派之间在政治上、思想上都展开了激烈的较量,
因循守旧反对改革的传统思想孔孟之道、程朱理学等遭到了猛烈的冲击。被封建卫道士
们视为“狂人”的“异端”思想家李贽,就是抨击时局,揭露假道学和封建礼教的勇敢
斗士。
李贽于万历十八年(1590年)64岁高龄时著《焚书》,又称《李氏焚书》,6卷。
他死后由门人汪本轲编辑成集,刻于万历四十六年(1618年)的《续焚书》,5卷。两
书收录了这位著名思想家、文学家生前所写的书信、杂著、史评、诗文、读史短文等,
表明了他的政治思想和哲学思想,是我们研究李贽生平和思想的重要著作。
李贽最痛恨维护封建礼教的假道学和那些满口仁义道德的卫道士、伪君子。他指斥
那些所谓的道学家们:名心太重,回护太多。“实多恶也,而专谈志仁无恶;实偏私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