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影响中国的100本书_张秀平/王晓明【完结】(44)

  的,这一提法模糊了生物和人类的本质区别,把作为物质高度发展的神经系统和人脑才

  具有的知觉和思想归结为一切细胞都具有的属性,是机械的形而上学的观点。

  “人类进化”是指人类从动物界脱离出来以后的发展过程。孙中山认为,人类进化

  的目的是解除世界上存在的各种痛苦,实现天下为公的“大同世界”。他反对把“物竞

  天择”的原则应用到人类社会,旗帜鲜明地反对社会沙文主义,有非常积极的现实作用。

  但他把人类进化的原则说成是“互助”,则是一种历史唯心主义的观点。

  《孙文学说》最重要的是提出并系统论证了“知难行易”的认识论学说,这也是孙

  中山哲学思想的最精彩部分,即他的进化论的唯物主义知行学说。孙中山认为,辛亥革

  命失败的原因之一,是一些革命党人思想保守,意志衰颓,对资产阶级民主革命的道路、

  方略产生了严重的怀疑和动摇,因而引起革命队伍分化。这些人的理论依据便是“知之

  非艰,行之惟艰”的传统理论,他们认为孙中山的理想太高,在中国行不通,百般抵制

  孙中山提出的许多革命主张。保皇党人也是受了这种思想的影响,因而反对革命。可见

  这种学说在当时已经不同程度地成了反动派、资产阶级右派、改良派和革命队伍中的蜕

  化分子用以反对革命的理论基础。“知之非艰,行之惟艰”的原意是“知”并不难,问

  题的关键是把“知”见诸“行”,知之是为了行之,知而不行是最大的祸害,是在知先

  行后的前提下强调知行一致,反对知行分离,有一定的合理因素。但“知易行难”的思

  想却被封建统治阶级及其思想代表奉为永恒不变的绝对教条,成为保守、盲从、因循守

  旧的封建意识形态。孙中山认为他在革命实践中遇到的最大的思想理论上的祸害就是这

  种思想及其与之相近的王守仁的“知行合一”学说。他认为,这种思想的流弊是:因为

  “知易”,所以就想先求知而后行,但一遇困难,就不去求知了;

  因为“行难”,所以不知就固然不去行,而知之又不敢行,则天下事就无可为者了。

  结果是,既不能求得真理,又不能有所行动。因而当务之急是从认识论的高度搞好革命

  党的“心理建设”即思想建设问题。

  为了论证“知难行易”说,《孙文学说》把“行”即实践提到认识论的突出地位,

  提出“行先知后”说,强调知来源于行,这是孙中山唯物主义反映论的一个显著特点。

  书中以饮食、用钱、作文、建屋、造船、筑城、开河、电学、化学等十事来证明行先知

  后的思想,证明获得真知需要一个艰难的行的历程,行是人类进步的最大动力,是促进

  人类文明的原动力。在行和知的关系上,行是占头等地位、起决定作用的方面,知是由

  行派生的。《孙文学说》中的知,是中国民族资产阶级所需要的社会科学知识、自然科

  学知识和资产阶级革命的理论;行则已初步包括人类的广泛的生产活动、科学试验和资

  产阶级的革命实践——虽然仍和马克思主义所讲的实践有原则区别。这种资产阶级革命

  派的知行学说较之古代的知行学说,有着崭新的内容和形态,在中国哲学史上是一种具

  有重要意义的进步。“行先知后”的思想是一种主观能动性质的反映论,是资产阶级民

  主革命的思想武器。

  孙中山从超阶级的进化论出发,从认识的角度把人分为三类:先知先觉,后知后觉,

  不知不觉。先知先觉者是英雄豪杰,是支配者;后知后觉者是先知先觉的助手;不知不

  觉的广大人民群众则是“实行家”,只有在先知先觉者的指导下,才能奋起“竭力乐

  成”。这显然是资产阶级革命家所共有的唯心史观的表现,由于他们不承认人民群众是

  认识和改造社会的主体,所以必然无法在知行观中彻底贯彻唯物主义。

  从行先知后的基点出发,《孙文学说》正确提出了“以行而求知,因知以进行”,

  “知”和“行”“进行不息”的观点。

  认为人类在“行”中获得科学知识,再把“知”用诸“行”,推进“行”的发展。

  在“行”的基础上,人的知识随着宇宙的发展而发展,宇宙事物的发展没有止境,因而

  人的认识的进步也永无止境,知和行就是这样相生相长永不停息的。

  《孙文学说》把人类的知行划分为三个时期:不知而行时期,行而后知时期,知而

  后行时期。这样就把知和行的辩证统一关系机械地割裂开来,含有机械形而上学的因素。

  但这三个时期是与人类进化三时期:由草昧进文明,由文明再进文明,进而达到科学昌

  明时代紧密相连的。在具体论证这个命题时,也兼顾了各个时期知与行的关系,在每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