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主。这反映了当时民族大融合的历史趋势已经被人们所认可,也反映了当时南方士族
的衰落,无所作为。
《宋书》的缺点除思想倾向比较保守落后而外,最突出的是对政权鼎革之际史实的
记载多所回护,歪曲和掩盖了很多历史事件的真相。
《宋书》到北宋时已有很多缺失。后人杂取《高氏小史》、《南史》等书作了增补。
现在的《宋书》虽仍为百卷,但有些篇章已非原帙。
40 《南齐书》
“类叙得法,有补益于世”
《南齐书》原称《齐书》,后人为了与《北齐书》区别,才在书名前冠一“南”字。
它记载南朝齐政权23年的历史,起于齐高帝萧道成立国(479年),终于齐和帝萧宝融
被废(502年)。全书原为60卷,《自序》一卷早已亡佚,今存59卷,有本纪8卷、志11
卷、列传40卷。作者是南朝梁人萧子显。
萧子显字景阳,南兰陵(今江苏武进)人。他是南齐的宗室,是齐高帝萧道成的孙
子。齐亡时,他14岁。在梁朝,他因好学多才,而得梁武帝的器重,历任记室参军、司
徒主簿、太尉录事、国子祭酒、吏部尚书、仁威将军、吴兴太守等职。他出生于齐武帝
永明六年(488年),病故于梁武帝大同二年(537年),享年60岁,因其恃才傲物,得
谥曰“骄”。
萧子显才思敏捷,勤于著述,一生撰有《后汉书》100卷,《齐书》60卷,《普通
北伐记》5卷,《贵俭传》30卷,《孝经义疏》1卷,《孝经敬爱义》1卷和文集20卷等。
可惜,现存之作只有《南齐书》了。
在萧子显撰《南齐书》之前,江淹曾受齐明帝诏撰史,他写成了《齐史》十志。另
外沈约有《齐纪》20卷,吴均有《齐春秋》30卷,王逸有《齐典》5卷,熊襄有《齐典》
10卷。
这些都给萧子显撰史提供了丰富的材料和可取的撰述经验。
梁武帝天监年间吴均要求撰写齐史,未获准许,萧子显自告奋勇承担了这个任务。
经过几年的努力,书成上奏,武帝下诏付秘阁收藏。
《南齐书》的史料比较真实可靠。书中的许多史事为作者所亲历目睹,是亲见亲闻
的第一手材料。齐梁嬗代,未经战乱,原始档案材料保存完好,萧子显撰史又得到政府
许可,所以他的文字材料是完整而又具权威性的。《南齐书》成书之时,南齐的遗臣大
多数都还健在,就是梁武帝萧衍本人,也是身历宋、齐、梁三朝的人物,这些人既可以
为撰史提供活的材料,又可以对《南齐书》的历史记载进行检验、鉴别。《南齐书》经
时人认可,才被作为国家典籍收存,可见它的历史记载是大致可靠的。
书中对于生产斗争、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有所反映。如《沈文季传》记载唐璘之领
导人民起义,揭示人民在残酷的压迫下,奋起反抗斗争,资料珍贵。《竟陵文宣王子良
传》叙述追逋租、征赋役、兴水利、垦荒田等情况,反映农业生产、阶级剥削等状况,
提供了可贵的材料,可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书中无《食货志》的缺憾。《张敬儿传》言及
镇压蛮人的情况,列传中有《蛮》、《芮芮虏》、《河南氐羌》等传,记载各民族事务,
虽很简略,仍能反映民族状况、民族问题和民族矛盾。
《南齐书》中的一些文化史记载颇有价值。萧子显为科学家祖冲之立传,在传中记
录了他创造指南车、千里船、水碓磨的过程和机械特点。又在传中全文引用祖冲之的
《上大明历表》,详细向世人介绍了创大明历的指导思想和大明历的具体特点,为人们
研究科技史留下了珍贵资料。萧子显用很多篇幅对佛教进行宣传,对佛教传入中国及与
中国传统思想融合的过程作了介绍,对于研究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的融合与发展,是有
一些用处的。
《南齐书》在写作上受到沈约《宋书》很大影响。萧子显在书中也设立了八个志,
它们是《礼志》2卷,《乐志》1卷,《天文志》2卷,《州郡志》2卷,《百官志》2卷,
《舆服志》1卷,《祥瑞志》1卷,《五行志》1卷。其中与《宋书》不同的只是去掉
《律历志》另立《舆服志》,和把《符瑞志》改名为《祥瑞志》而已。《南齐书》的八
志总体上看比《宋书》八志要单薄一些,但在本书中占有重要地位,它们提供了南齐一
代典章制度史的重要材料。八志之中,《州郡志》与《百官志》内容较为充实。《百官
志》对于重要官职的职守、设置及变迁作了系统详细的记载,还详记了各职官的人数,
它的记载较《宋书·百官志》为详,对于研究南朝官制有重要价值。
《州郡志》记载郡县设置、沿革的历史情况,为研究当时的社会制度、行政区划,
以及古代的历史地理情况,提供了翔实的材料。其它六志内容各异,其中《祥瑞志》、
《天文志》、《五行志》多记载一些祥瑞符命、阴阳灾异学说,是书中的芜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