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世界中世纪宗教史_张践/田微【完结】(67)

  以我们说宋代是中国禅宗的成熟定型时期。

  (1)禅宗的流派与师承

  禅宗在五代分成五派,其中沩仰宗流派最为短暂,在宋初即告终结。

  法眼宗在宋初传至天台德韶(公元 890 年——972 年),他曾就学于天台

  宗,是个“禅、教兼通”的人物。因其俗姓陈,与“智者大师”同姓,

  故有“智者再来”的美誉。他的嗣法弟子永明延寿(公元 904 年——975

  年),俗姓王,浙江余姚人,为宋初一代名僧。延寿有感于当时禅宗内

  部片面强调“不读经,不拜佛,不坐禅”,一味“师心自用”,“胡参

  乱喝”,所以提倡“禅教合一”运动。他认为:“经是佛语,禅是佛意,

  诸佛心口,必不相违。”①为了达到规范僧人行动,以经印心的目的,他

  选择大乘佛经 120 部,祖师语录 120 部,圣贤集 60 部,编成长篇巨著《宗

  镜录》100 卷。按其本意,以心为宗,以佛、祖经论为镜,相互发挥,以

  显涅槃正道。延寿“禅教合一”的呼吁,在宋初的禅门内引起了很大反

  响,在禅宗的语录、著作中,明显地表现出采纳华严、唯识、天台诸宗

  ① 《佛祖统纪》卷四十。

  ② 《宋史·徽宗本纪四》。

  ① 《宗镜录》卷一。

  之说,融汇禅教的倾向。

  云门宗是北宋禅门主要流派之一,宋徽宗为《建中靖国续灯录》作

  序时说:“自南岳青原而下,分为五宗,……而云门、临济二宗,遂独

  盛于天下。”云门宗在北宋支系繁多,人才济济,其中最著名者为雪窦

  重显和佛日契嵩。重显(公元 980 年——1052 年),俗姓李,字隐之,

  四川遂宁人。为复州(今湖北天门)北塔寺云门宗传人智门光祚的嗣法

  弟子。他在开悟后云游四方,最后住持明州(今浙江宁波)雪窦山资圣

  寺,于此大开法座,门下弟子众多。重显在禅宗史上的重要贡献,是写

  了《颂古百则》和《拈古百则》,成为“文字禅”中的代表作。云门文

  偃身后另一支系数传而至佛日契嵩(1007 年——1072 年)。他自幼出家,

  广游江湖,遍访知识,最后投入云门宗人洞山晓聪门下,成为嗣法弟子。

  契嵩在佛教史上留有三件影响重大的事业:其一是著《传法正宗记》九

  卷,考定禅宗“西土二十八祖”。从释迦牟尼到达磨菩提的传灯历程,

  不过是禅宗的自神其说,因为印度并没有禅宗这样的佛教流派,契嵩的

  “工作”是在用神话混同历史。其二是对禅宗宗经《坛经》进行了大规

  模的修订,使之从 1.4 万字增至了 2 万字。契嵩的改编工作主要是将原

  来的许多注释变成了正文,并分出章目,这次改编的结果就是目前最为

  流行的《六祖大师法宝坛经曹溪原本》。其三是撰写《辅教编》上、中、

  下三篇,释排佛之意,倡三教融合,在社会上产生了很大影响。中国儒、

  释、道三教既有相互斗争的一面,也有相互融合的一面,三教融合大体

  上经历了从文字上相互诠释,功能上相互补充,到理论上相互贯通的三

  部曲。如果说魏晋处于第一个阶段,南北朝处于第二个阶段,那么唐宋

  则发展到了第三个阶段。契嵩的融汇儒释重在理论方面,他指出:“《坛

  经》之所谓心者,亦义之实,仁之实也。”①心成为两教理论的结合点。

  “古之有圣人焉,曰佛,曰儒,曰百家。心则一,其迹则异。”②各教的

  圣人不过是从不同的角度发明人心而已。因此佛教的“五戒”就是儒家

  的“五常”,此岸与彼岸可以打通为一。同时他还大力宣扬孝道,指出:

  “大孝者,大戒之所先也”,并且提倡“忠君护国”。他直接向宋仁宗

  呼吁:“愿垂天下,使儒者儒之,佛者佛之,各以其法赞陛下之化治。”

  ① 儒释两教在巩固封建制度的基础上结合了起来。仁宗皇帝曾赐契嵩“明

  教大师”号。两宋之际,云门宗开始衰落,入南宋后竟至宗绪无考。

  曹洞宗以宗风绵密回互,妙用亲切著称,北宋时不似沩仰、法眼之

  衰落,亦不如云门、临济之兴旺,然法嗣绵延,不绝如缕。两宋之际,

  曹洞宗因出现了一批著名僧人,成为与临济相当的流派,当时有“临天

  下,曹一角”的说法。两宋时曹洞名僧主要有投子义青(1032 年——1038

  年)、芙蓉道楷(1042 年——1117 年)、丹霞子淳(?——1119 年)和

  天童正觉(1091——1157 年)。他们的出身和经历虽不尽完全相同,但

  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即都有较高的文学素养,善于写“颂古”、“拈古”

  之类的“文字禅”著作。金元之际,曹洞名僧行秀作《从容庵录》评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