伊放勋先生的娘庆都女士怀胎,十四个月才生下他(这表示他不同凡品,儒家系统史学家最喜欢教这类家伙不同凡品啦)。十五岁的时候,身高十尺。哥哥姬挚先生封他为侯爵(唐侯),他率领所分到的聚落群和牛马群,驻屯平阳(山西临汾)。二十岁那年,继承哥哥的座位。别瞧不起这个平凡的毛头小伙,史书对他的赞美之词,三座楼房都装不下。
《帝王世纪》曰:
“(伊放勋)小时常梦见攀着梯子往天上爬,所以二十岁就登上帝位(柏老按:他阁下可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乱做春梦”的君王,以后大家纷纷跟进)。巫师告诉他,他是‘烈火命运’,不同于哥哥‘树木命运’,所以他的部落,驻屯平阳。”
---------------
圣人不是圣人
---------------
《帝王世纪》续曰:
“伊放勋定都平阳之后,在中央政府门前,设置一面大鼓,凡对政治上缺点提出建议的人,都可擂鼓要求改革,于是全国一片升平。伊放勋指派重臣羲和的四个能干儿子羲仲、羲叔、和仲、和叔,分别担任四个军区的司令官。远在南方的苗部落,不接受政府命令,伊放勋派军攻打,在丹水(湖北宜都西南境)大获全胜,苗部落屈服。遂任命尹寿、许由二人,担任宰相(师)。又指派大臣伯夔,访问山川谷溪,谛听风声水声,制定音乐六篇。于是,全国和睦,天下太平。”
《帝王世纪》对伊放勋先生的赞扬,不过普通赞扬。到了《通鉴外记》,简直蠢血沸腾、五体投地曰:
“(伊放勋)建都平阳,喜爱白色,祭祀时,把白玉放到白绸缎上奉献。生活十分俭朴,草屋上的草,都不修剪。房檐下的梁柱,都保持原状,不加刀削。副梁之间,连承受茅草的细椽都省掉。车辆简陋,不雕刻,也不油漆。饭桌上的葡萄,仅够自己下肚。饮食简单,不计较滋味调和。五谷杂粮,从不挑剔。树叶豆叶,都用来下咽。饭都装在陶器的碗盆之内,盛水都用瓦罐。不带任何首饰,既不睡弹簧床,也不盖锦缎绣花被。对稀奇古怪的东西,看都不看。对引人入胜的宝物,也不瞧一眼。柔情蜜意的音乐,从不入耳。政府和宫廷建筑,一仍本色,毫不装饰……”
白话文译到这里,不由得叹一口气,如果所说属实,伊放勋先生把自己苦成这个样子,活着实在没啥意思。在儒家学派要求下,圣人不是圣人,成了一块木头。
---------------
吸尘器
---------------
《通鉴外记》续曰:
“(伊放勋)夏天只穿布衣服,冬天只穿一件鹿皮袄,不等到全部稀烂,绝不换新。他阁下不因为自己的利益,调遣小民为自己做事,妨碍他们的耕作。对忠正守法的官员,予以升迁。对廉洁爱民的官员,提高待遇。小民中有孝顺父母、努力耕田种桑的,予以表扬。制定公平严正的法律规章,对诈欺虚伪,厉行禁止。对失去父母的孤儿、失去丈夫的寡妇,由国家维护他们的生活。对遭到天灾人祸的家庭,由政府救济。伊放勋生活十分简单,加到小民身上的赋税和差役,寥寥无几。他阁下去各地方观察,西到山西南部,教育沃土上的民众;东到山东中部,教育黑齿部落(柏老按:当时的蛮族),一心要把国家治理强大。关心社会,一个小民饥,则曰:‘我使他挨饿也。’一个小民受冻,则曰:‘我使他挨冷也。’一个小民有罪,则曰:‘是我害了他也。’全国人民拥护他,把他当成天上的太阳、地上的父母。他的道德仁义,笼罩天下,发出强烈的感召。所以,不必有任何奖励,小民自然勤奋;不必有任何惩罚,小民自然井井有条。伊放勋的手段是,怀着宽恕仁厚之心教化小民,不单靠刑罚。”
《通鉴外记》的作者刘恕先生,像一个吸尘器似的,把散见于各种古籍,如《左传》、《三统记》、《尚书注》、《史记》、《淮南子》、《六韬》、《说苑》,凡是往伊放勋先生脸上抹粉贴金的话,全吸到口袋之中,倾到书页之上。
---------------
孔丘热情如火
---------------
中国历史上的君王,受到倾盆大雨式赞美的,只有两人,其中之一是我们将要介绍的姚重华(帝舜)先生,另一就是本文的男主角伊放勋。这位公元前二十三世纪,被称为“天下共主”的国家元首,不过一个力量强大的部落酋长。他那松懈的政治组织,似乎连雏形的政府都谈不上,只是一个大村落里一个大庄院而已。然而,他比任何君王都吉星高照,谚云:“来得早,不如来得巧。”伊放勋先生既来得早,而又来得巧,他阁下在位时,窝窝囊囊的丑事,马尾巴提豆腐,根本提不起来。想不到一千五百年后,时来运转,到了公元前八世纪,儒家学派开山老祖孔丘先生,目睹当时乱糟糟兼糟糟乱的社会,芳心大急,他虽然没有能力像耶稣先生一样,创造一个崭新的和前瞻性的理想,但他却把全副精力用在“托古改制”上。西洋学术总是向前看的,中国却恰恰相反,“千万情丝舍不得,一步一回首”,恨不得扭身就跑,跑到“古”洞穴,一头栽到“古”怀里,与“古”白头偕老,共存共亡。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