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卡夫卡的表述中极难出现的"信仰"一词,以及"信仰的事实"这一短语,自然而然让人联想到一个无神的世界上无神的罪,联想到这个世界的外在和内在之"恶"。在这个世界上,"最瘦的人"将死无葬身之地,他多半将死于肺结核或者其他类似的"肮脏"的疾病。正因为如此,恐怕很少有人比他更了解疾病与世界本性的关联:结核病的居所并不在肺,举例来说,就像世界大战的始因不在于最后通牒一样。世上只有一种疾病,没有更多的——它受到医药学的盲目追猎,就像一头野兽在无边无际的森林中受到追猎一样。转引自贝克勒等编著:《向死而生》,张念东等译。三联书店,1993年,第88页。
显然,这是一种引人注目的"患病情结",是"信仰的事实",其内涵也正像信仰一样深不可测。的确,疾病正是世界的象征和隐喻。尤其是结核病、艾滋病、超级流感等可怕的传染类疾病,令人想到人类文明中某种巨大而无形的运作机制。它们无所不在。无论是谁,无论他自己愿意与否,都参与到它们的运作之中,作为它们运作的材料和动力;同时,每一位参与者,无论自己是否愿意,又都要随时准备承受这一运作机制的作用力。疾病是世界的象征和隐喻。对于人类文明中那些格外脆弱而敏感的个体,事情似乎尤其如此。人类文明中某种巨大而无形的运作机制,就像疾病一样首先威胁着他们脆弱的生命,让他们感到无边无底的存在性不安,感到不可缓解的压抑、焦虑和恐惧。而这样一种存在和生存状态可能将他们逼得走投无路,最后在惨不忍睹的疾病中找到避难所,像受难者一般"在某一块慈母般的土地上立足"。对于这样的人来说,世界上很可能只有一种疾病,一种文明般的疾病,或者一种相应的、作为"信仰之事实"的疾病。也许,对于卡夫卡,疾病的确象征着一个无神的、精神分裂的世界。这个世界的一半是如此地丰满和美丽,它意味着生命的渴望和展开,意味着生。这个世界的另一半却又是如此地肮脏和病患,它意味着生命的失落,意味着罪与恐惧,意味着死。然而,疾病刚好又隐喻着这两半的统一:一方面,疾病是渴望的一种结果;另一方面,疾病意味着死亡,它所造成的恐惧正是渴望的终极的原因。疾病既意味着生也意味着死,既不意味着生也不意味着死。疾病不像明确的死亡,不容许人戏剧性地表演轰轰烈烈的英雄主义。相反,它让人不堪承受,它格外容易让人垮掉或放弃。疾病意味着悬而未决,意味着不由分说,意味着"悬而未决的不由分说"或"不由分说的悬而未决",意味着"看不见底的东西",意味着"美人和野兽",意味着"异化"。疾病既意味着恐惧也意味着渴望。疾病象征着充满"恐惧-渴望"的世界。
第二节 "恐惧-渴望":在恐惧中渴望的孩子
在一个由疾病所象征的世界上,一位"在遇到看不见底的东西时会马上垮掉的人",会格外遭到"恐惧-渴望"的折磨。
后来,正是在世界大战的背景上,在肮脏和污秽的生活中,在结核病的折磨下,"向死而生"的卡夫卡与他当时热恋的情人密伦娜一道,就有关"恐惧-渴望"的问题进行了讨论,让我们进一步领悟到他与世界之间谜一样的关系。下面这段已经引用过的话,对理解他的"恐惧-渴望"有着经典的意义:
我总是力图传达一些不可传达的东西,解释一些不可解释的事情,叙述一些藏在我骨子里的东西和仅仅在这些骨子里所经历过的一切。是的,也许其实这并不是别的什么,就是那如此频繁地谈到的、但已蔓延到一切方面的恐惧,对最大事物和对最小事物的恐惧,由于说出一句话而令人痉挛的恐惧。当然,这种恐惧也许不仅仅是恐惧,而且也是对某种东西的渴望,这东西比一切引起恐惧的因素还要可怕。《卡夫卡致密伦娜情书》,第246页。
所谓"恐惧-渴望",也可以看作"恐惧-渴望-罪感-恐惧-渴望-罪感-恐惧-渴望……"的循环。正如我们已经指出过,"污秽"、"肮脏"与这种循环之间存在着相互关系,会加深这种循环。这种循环可能带来的结果,我们实际上已经讨论过了。面对广大、厚重而又残酷的生活,天生羸弱而敏感的卡夫卡既难以孩子般地融入,又难以出类拔萃。他的生命力受到扼制,他深怀罪感,唯其如此,他格外渴望,难以正常表达的渴望导致恐惧,恐惧进一步压抑生命力的表达,罪感和渴望都进一步加深……这种模式将以类似"马太效应"的规律把当事人逼入"全有-全无"的绝境:一无所有,因而就渴望拥有一切;要末一无所有,要末拥有一切。换句话说,对于能够拥有的,他将像他的好友布洛德所说那样"无所不欲其极"。我们将看到,后来,无论面对朋友或自己,还是面对爱情或事业,卡夫卡都容易表现出这种"全有-全无"的心理结构。可以预见,除了与他人无关的写作事业,这种心理结构很难具有现实的意义,特别是考虑到他通常犹豫不决、揣揣不安、懦弱羞怯的性格,这种心理结构反而会使他在另一种相反的状态中痛苦地徘徊,永远地三心二意。唯有在写作中,他可能因此而"玉成"。所谓"全无",也与前面谈到过的"无神的虚无感"相对应,对卡夫卡而言,这种"全无"常常是与虚无感相关的自我"垮掉"、自我放弃的结果。我们将看到,"放弃"将是卡夫卡人生中一种重要现象。即便当他相对地"挺住"而不垮掉或放弃,那也并不意味着对美好的执着,而是为了避免"从烟里跑到火里"。从另外的角度,从深层的存在动机上讲,放弃也意味着一种代偿性地实现神爱和爱欲两大存在动机的手段。一方面,在悬而未决、深不可测的命运面前放弃自己,就意味着把自己融入命运,融入一种独特的"保护性力量",顺从它的安排。神爱动机因而得到独特而极端的实现。另一方面,倾向性地放弃为普通人所执着的事物,也意味着一种独特的自我展示和生命表达,这使得卡夫卡绕过了一般形式的自我展示和生命表达,以极端的方式实现了自己的爱欲动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