则坚持继续执行列宁的新经济政策,强调在经济领域必须遵循经济发展的自身规律,
提出“少一点压制,多一点周转自由。少一点行政影响,多一点经济斗争,更多地
发展经济周转”的主张。在1926年12月召开的联共(布)15大通过的《关于国家经
济状况和党的任务》决议中,强调“苏联国民经济已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在新的
更高技术基础上改革经济时期”,因此旧的“生产组织体制”已经不适应“正在变
化的环境和新的任务”,决议提出必须“重新审查经济管理机构的整个体制”和
“改进生产组织和工业管理是各有关国家机关和经济机关的最重要的任务”。
从1927年开始,苏联政府在经济管理方面加大了行政干预和国家计划的力度。
在工业方面苏联政府越来越广泛地控制了新建企业的审批权,某些商品的出厂价格
由国家控制。在农业方面实行农产品合同预购制,1928年上半年又两次采取非常措
施,用行政命令手段强制收购农村余粮。
从1928年开始,随着工业化和全盘集体化的快速推进,新经济政策完全停止。
在1929至1932年间,随着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实施,进行了大规模的工业改组。改组
的目标就是由地方和行业自主经营向中央集权制过渡,加大中央政府和各级行政机
构自上而下对经济的控制和管理。
30年代以前苏联的经济领导层次较复杂,最高管理机构是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
下设各部门的总管理局,以下是各行业的托拉斯和辛迫加。尽管采取的是集中统一
管理,但托拉斯和辛迪加拥有相对的自主权。根据1929年的改组决议,撤销了总管
理局和辛迪加,成立实行经济核算的各个联合公司,统一管理企业的生产和销售。
再由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直接领导联合公司,由原来的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 总管
理局- 托拉斯(企业)- 辛迪加(企业)的四级管理模式变成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
- 联合公司(后改为总管理局)- 托拉斯(企业)的三级管理模式。后来总管理局
又从最高国民经济委员会中分出,成立专业化的中央经济管理部门,最高国民经济
委员会主要负责宏观调控和计划的制定。1934年联共(布)中央决议又撤销托拉斯
一级,规定企业直属中央部门管理,这样又形成了中央专业管理部门一企业的二级
管理模式,原来属于地方管理的一大批的企业收归中央专业管理部门。例如,从1933
年初至1935年初,苏联重工业人民委员会部所直接管理的企业就由32个扩大到335
个。1936年全国工业总产值中央管理的工业占90%,地方管理的工业仅占10%。大
部分企业(重工业和机器制造企业)实行二级管理(即中央- 企业),一部分企业
(冶金、燃料工业企业)实行三级管理(即中央- 托拉斯- 企业)。中央经济管理
部门直接控制企业的人力。物力、财力和供应、生产及销售的大权。企业的厂长由
中央委派,企业的财政收支要经中央批准,企业的物资供应要由中央统一调拨。
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的另一个重要内容和特点是采取了指令性计划经济的管理
方式。斯大林曾经说:“我们的计划不是臆想的计划,不是想当然的计划,而是指
令性计划。这种计划各领导机关都必须执行。这种计划能决定我国经济在全国范围
内将来发展的方向。”中央部门事无巨细地规定企业的年度计划、季度计划甚至月
度计划。对于中央的计划,企业必须执行,企业如果破坏计划任务,政府可追究行
政责任直至法律责任。与指令性计划的特点相联系和相适应,行政命令手段是高度
集中的经济体制下管理经济的直接要求和主要方法。政府主要通过发布各种命令、
决议和行政措施,与各级各类经济组织、企业发生关系,组织全国的生活,而忽视
或放弃价格、利润、奖金、财政等纯经济的手段来管理国家经济。
苏联高度集中的经济体制最大的优点就是可以在短时间内以行政命令手段迅速
地调动全国的人力、物力、财力和技术力量集中于某一部门或某一重大项目。苏联
第一个五年计划和第二个五年计划顺利并提前完成,苏联的工业化和全盘农业集体
化顺利完成,以及卫国战争前苏联在极短的时间内完成了军事和军备的全国总动员
都足以证明这个体制的高效率。
但是这种体制过分强调行政命令和计划经济,根本忽视商品价值规律,严重超
越苏联社会的经济发展水平和人们的思想认识水平,使中央与地方、企业与个人的
关系长期处于极度不正常的状态。在苏联历史发展过程中,这种体制的种种弊端充
分显示出来了。《斯大林政治传记》的作者艾萨克·多依彻,曾经是波兰共产党党
员,后来移居英国,成为著名历史学家。他早在1948年,即斯大林还健在时就评述
说:“绝对不能把斯大林归人希特勒一类的人物中;在所有的暴君中,希特勒的记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