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红色风暴之迷_张建华【完结】(92)

  型机器制造业等部门。工业布局有了很大变化。1940年,苏联的工业总产值比1913

  年增加6 倍多,超过法、英、德,跃居欧洲第一位,世界第二位。

  六、赶超是要付出代价的

  “落后就要挨打”,斯大林时刻记得这一点,他认为帝国主义时刻会发动侵略

  苏联的战争,在他看来,苏联不可能有足够的时间接着正常步骤和速度发展工业。

  所以用尽各种手段进行赶超式的发展。在极短的时间内,“建立了社会主义”,建

  成了庞大的工业化基础。表面看来,苏联在经济上也一跃成为世界一流强国。事实

  上,却为以后的发展埋下了祸根。如前所述,苏联工业化最大的牺牲者是农业和农

  民,片面发展重工业,使农业和轻工业长期处于落后状态。粮食产量,在全盘集体

  化运动之前的1925-1927 年间平均每年为7527万吨,“一五”期间降为7320万吨,

  “二五”期间再降为7290万吨。畜牧业的状况更差。“一五”计划期间,马的头数

  从3210万头降为1730万头。牛从6010l 万头降为3350万头;羊从1077万头降为3730

  万头。猪从2200万头降为990 万头。“M 五”计划期间,大牲口的回栏数在所回升,

  但都未达到1928年的水平。轻工业产值虽然1940年比1913年增加了3 .6 倍,但同

  期重工业却增长了12.4 倍。这种不同的增长比例造成农轻工重经济发展严重失调。

  在一路赶超的思想下,苏联的工业化一味地追求高速度,强调产量和产值,却

  忽视了质量问题。生产出来的许多产品质量低劣,根本无人问津。

  由于斯大林式的强制集体化的结果,全国各地经受了严重的供应短缺,一些地

  方遭到了可怕的饥荒,甚至像土豆和卷心菜这些革命前最便宜的食品,在斯大林的

  不合理的农业政策下也变得稀少起来。国营商店的货架空空如也。乌克兰发生了大

  饥谨,那里约有七百万无助的人在这次饥馑中死去。为了使工业化能够按照确定的

  目标前进,苏联必须从海外购买工业设备,因此就必须出口食品,而且要尽可能多

  地出口。但是价钱却因为资本主义社会的大萧条而被灾难性地降低了。就这样,处

  于“面包篮子”中的乌克兰人,为了国家的强盛而饿死无数。

  斯大林抛弃了新经济政策,建立了斯大林式的政治经济体制。这是一种什么样

  的体制呢?这种体制,后来也被人们称为“斯大林模式”,其最主要的特征是“高

  度集中”与“高度集权”,也就是把国家的一切权力,如政治、经济外交军事文化

  教育科学技术等所有的决策权都集中到联共(布)中央的最高领导,即斯大林手中。

  一切重大问题,往往都是斯大林一锤定音,例如五年计划的全部原则,甚至某些细

  节,“都得由伟大的革命导师斯大林同志来制定。”这种模式权力过于集中,几乎

  没有民主,只可能是一种僵化的体制,缺乏自身调节的能力,也最利于产生个人崇

  拜。这样一种体制被后来的领导人继承下来,虽然几经“改革”,但一直到80年代

  中期,仍在苏联顽强存在着。成为苏联发展的最大障碍。

  公正一点来说,斯大林体制在当时特定的历史条件下,确实起到特定的作用。

  可以让苏联在有限的时间内集中人力物力财力搞工业化,尤其他的重工业水平在短

  时期内赶上并超过了世界上一些老牌的资本主义国家。第二次世界大战苏联可以取

  得战胜法西斯的最后胜利,也得归功于战前所建设的强大的重工业基础。但是,苏

  联人民付出了代价也是相当高昂的。

  借着苏共20大对斯大林的全盘否定,1954年2 月,意气风发的赫鲁晓夫开始了

  他的经济改革。

  赫鲁晓夫在斯大林时代就曾多次负责过农业工作,向来以农业专家自居。苏联

  农业的灾难已成为社会的大问题。1954年2 月赫鲁晓夫在苏共中央全会上作了《关

  于进一步扩大苏联谷物生产和开垦生荒地和熟荒地的报告》。3 月,苏共中央就这

  一报告通过了决议。规定1954—1955年至少开垦1300万公顷荒地,要从这些土地上

  收获11—12亿普特粮食,其中要有8 —9 亿普特商品粮。以后这个数字又上升到1500

  公顷,甚至3000公顷。在赫鲁晓夫等人的大力倡导以及一部分干部群众的支持下,

  垦荒最初还是取得了很大的成果1954—1958年,苏联的播种面积增加了29%。与1949

  —1953年的4 年相比,1954—1958年粮食每年平均收购量增长37.6%,其中1956年

  来自垦荒地区的谷物产量占全国总产量的51%。从1954年起农产品的商品率在上升,

  基本保持在45%上下。

  赫鲁晓夫认为农业的出路在于畜牧业的重点发展。他说:“不能离开畜牧业问

  题来看粮食问题”。为此,他强调要大力发展新的饮料资源一玉米,提出要在1960

  年使全国的玉米种植面积达到2800万公顷。赫鲁晓夫以极大的热情,频频会见各地

  方领导人,与他们谈话,向他们施加压力。就连他政治上的对手莫洛托夫也承认: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