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恒临终前对太子刘启(即后来的汉景帝)说:“国家日后若有危急之事,周亚夫是可用之人,尽可让他掌兵,不必多疑。切记切记。”
刘恒似乎预见到,多事之秋,即将到来。
后世将汉文帝、汉景帝时代称为“文景之治”,其实景帝刘启无论在人格修养还是政治才干上,都无法与文帝刘恒相比,只是萧规曹随,无为而治,勉强延续刘恒遗留的仁政传统。刘启上台伊始,国内政局暗潮涌动,以吴王刘濞为首的封国政权,对中央政权虎视眈眈,随时将掀起狂风骇浪,帝国的基柱能否屹立不倒?
在帝国政权一方,刘启的智囊晁错力主削藩,坚决抑制封国势力的膨胀。中央与封国之间的矛盾在不断地激化之中。
此背景下,刘启重起和亲之议。
景帝元年,刘启派遣御史大夫陶青,与匈奴汗国接触,谋求和亲。
军臣单于无端得到汉室美女以及大量的财宝礼物,心中当然欣喜,不过心高气傲的军臣单于,不断地跟汉使讨价还价,最后在景帝二年时,正式达成和亲之议。
作为对汉帝国和亲的回报,匈奴人在边境的猖獗气焰略有收敛,汉匈两国进入一个短暂的相对平和的时期。
汉刘启利用与匈奴的休战时机,全力推行削藩政策,最终激起七国之乱。
景帝三年(公元前一五四年),吴、楚、赵、胶西、胶东、甾川、济南七个国家同时叛变起兵,多年不起兵戈的中原大地,一时间战火熊熊燃烧。
汉景帝惊慌失措,乱了分寸。突然间他记直起了父亲临终前的遗言:“国家日后若有危急之事,周亚夫是可用之人,尽可让他掌兵,不必多疑。”
周亚夫临危受命,被景帝任命为太尉,掌管全国武装力量。
此时周亚夫面临的形势极其严峻。叛军的军队,在五十万以上,光是七国之首的吴国,掌控的军队就达到三十万之多。
更为严重的是,北方强大的匈奴也在密切关注中国的战乱,叛乱的赵国派出使臣前往匈奴,请求军臣单于出兵,介入中原战事。老奸巨滑的军臣单于不想贸然行事,他有自己的如意算盘,等到中国内战消耗掉双方的实力后,匈奴人就可以大举南下,甚至入主中原!
周亚夫必须要最短的时间内结束这场叛变!
这场战乱成就了周亚夫的一代名将的荣誉,他仅用了三个月的时间,就彻底击败了七国中实力最强大的吴楚联军,叛乱发生后七个月,最后一个叛乱的封国赵国被攻破,七国之乱彻底平息。
速决战的胜利,使得北方的匈奴军臣单于捞取渔翁之利的美梦破碎。
和亲政策对匈奴从来不构成真正的约束。经过短暂的和平后,匈奴又开始跃跃欲试,好战的天性使得边境线又开始变得紧张。
景帝中元二年(公元前一四八年),匈奴入侵燕地。
景帝中元六年(公元前一四四年),匈奴侵入雁门、上郡,汉军战死二千余人。
景帝后元二年(公元前一四二年),匈奴再度攻入雁门,雁门太守冯敬战死。
匈奴频频入侵,气焰日炽。
【三、边城飞将】
一位伟大的战士,在与匈奴频繁的交手中,逐渐锋芒毕露,大浪淘沙,尽显英雄本色。这位英雄,正是初出茅庐就受到刘恒赏识的李广,当年的少年英雄,如今成长为一名镇守边关的猛士。
汉文帝十四年,匈奴老上单于发兵十余万入侵汉帝国,李广应征入伍,凭借着精准的箭术、惊人的膂力,在战场上斩杀数十名匈奴兵。李广非凡的胆略与技艺,令汉文帝惊叹不已,升迁他为中郎,作为皇家武骑常侍。
作为汉文帝的武骑侍从官,李广一身本领没有用武之地,只有在跟随汉文帝狩猎时,李广剽悍的天性才得以显现,他追逐猛兽,与凶猛的野兽近身格斗,毫无畏惧,他是狂热的战士,不管是野兽还是敌人,他都毫不留情地击杀。
汉文帝曾非常婉惜地说:“真可惜啊,李广是生不逢时,要是他生逢高皇帝争霸天下的时代,封个万户侯也不算什么。”
“七国之乱”给了李广一个重上战场的机会,李广被任命为骁骑都尉,追随周亚夫将军,在昌邑与吴楚叛军展开决战,他的勇气与激情在战场上得到了淋漓尽致的发挥。
李广冲锋陷阵,如入无人之境,斩将夺旗,勇冠三军,令叛军心惊胆战。
当时被吴楚叛军围困的梁王,非常赏识李广的勇武,所以就私下授予李广印信,把李广封为将军。没想到这件事后来被景帝刘启得知,刘启对于封王的防患心相当强,梁王私授李广将军印信,使得李广也受到刘启的猜忌,虽然战功赫赫,但没得到封赏,而且还被调离禁卫军,到汉匈边境的上谷担任太守。
匈奴长期对汉边境进行劫掠,所以在边境线担任郡太守一职,对多数人来说,是件苦差事。但是李广的天性,颇类似后世的巴顿将军,是天生的冒险家,到了上谷,李广反而如鱼得水。
李广到了上谷,马上改变上谷原来消极的防御匈奴的方法,训练骑兵,他要求骑兵必须要以积极进攻来代替消极防守,要在机动作战中战胜匈奴的骑兵,要改变长期以来,边塞汉军只是凭借坚固的堡垒进行防守,这种只守不攻的作法,当然使得匈奴人有恃无恐。以前匈奴人常成结结队前来挑衅,打得赢就劫掠一番,打不赢就调转马头跑,汉军也罕有主动追击,所以匈奴骑兵对汉军实在看不上眼。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