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杨家将的历史真相_张永廷【完结】(54)

  也许是十多年来受到刘氏太多的压制,赵元俨积郁心底的情绪太多太久,所以他最后几句话直指刘后:可怜宸妃生下陛下,却始终不能相认,即使是宸妃之死,怕也受奸人陷害。宋仁宗听罢,连忙向宰相吕夷简等人求证,在得到证实后,内心无比悲痛。为了验明宸妃到底是否受害而死,宋仁宗决定开棺验尸,结果事实大白于天下,赵元俨所言纯属猜测,刘后并没有迫害宸妃。

  这就是关于八王赵元俨为数不多的故事,与戏曲中刚直不阿的形象大相径庭,在那个时代,他只能以避祸为主,谈不上什么仗义执言,更谈不上什么主持公道。这位“八大王”的作为与“八贤王”的故事相距也远,但他的事迹很可能影响丰富了“八贤王”的传说。

  六 保护神存于民心

  通过上述综合考察分析可以发现,“八贤王”在历史上找不到一个完全与之对应、吻合的人物,他是多个历史人物的综合体。“八贤王”借用了宋太祖之子赵德芳的名,将赵德昭的事迹合而为一,又将宋太宗第八子赵元俨的事迹融入其中。

  在戏曲故事中,以太宗、真宗、仁宗为背景的故事中都有“八贤王”的身影出现,但杨家将故事中的“八贤王”与后来包公戏中的“八贤王”应该是两个概念,也就是说,太宗时与真宗、仁宗时的“八贤王”不是同一个人。虽然都称“八贤王”,但一个是太祖之子,另一个则是太宗之子。

  具体地讲,杨家将故事中的“八贤王”,其活动主要发生在太宗时代,原形应该是德芳和德昭。包公戏中的“八贤王”,事件发生在仁宗时期,原型应该是赵元俨。而寇准戏主要发生在真宗年代,原型介于两者之间,很难分割得清楚。“八贤王”不是个单一的历史人物,而是经过加工升华的艺术形象,也是一种刚直不阿精神的象征。在他身上,不仅有赵德芳、赵德昭和赵元俨的某些特性,更寄寓了人们许多美好的设想和期望。“八贤王”有历史原型,不完全是虚构,但又加入了不少虚构的成份,如果对号入座、按图索骥难免会发生差错。

  但凡艺术形象,其原型未必只局限于某一个人,很有可能集中了多个人的特点,“八贤王”就是这样。他是由宋初宗室的一些轶闻,加上人民群众的感情倾向,经过剧作家的艺术加工融合而成的。在戏中,“八贤王”的出现,不仅增加了戏剧冲突,还满足了人们崇敬忠臣、惩处权奸的心理要求。正因为这样,这位虚构的戏剧性人物“八贤王”赵德芳,才会如此栩栩如生地活在人们的印象中。

  保护神其实还不止“八大王”一人,最早的元杂剧中还有一个国姑,杨六郎是他的女婿,她以皇亲国戚的身份做了杨家将的保护人。在杂剧《谢金吾》中,杨六郎私下三关,因焦赞杀死谢金吾一家而被绑到法场处决。王钦若要杀他们,国姑要解救他们,引发了尖锐斗争。杨家将人物在历史上并不是特别显赫,根据戏剧故事的发展, 需要从有权有势的王室中找出堪与奸佞对抗的力量, 帮助杨家将对付那些危害朝政的权臣,以使戏剧矛盾更加尖锐,更有嚼头。把这个人物与赵德芳、赵德昭、赵元俨这些失意人物结合起来,大概是人们出于对他们的一种同情吧。宋太宗赵光义夺占侄子皇位, 这在《续资治通鉴》、《涑水纪闻》等史料和《湘山野录》等宋人笔记中都有隐隐约约的记载, 所以《贺后骂殿》等戏剧, 把同情寄于赵德昭、赵德芳一方, 并不是一件偶然的事。

  不只是民间传说,太宗的子孙们自己也觉得在太宗继位这件事上,他们有着说不清的责任。太宗的长子就是因为无法挽救赵廷美而厌倦宫廷生活的。宋真宗赵恒在即位后不久,立即下旨追复了皇叔赵廷美的秦王爵位,追赠自杀的堂兄赵德昭为太傅,追赠莫名身死的堂兄赵德芳为太保。宋真宗一上任就做出这样的举动,至少说明他跟兄长赵元佐一样,内心深处并不认同父亲对那些亲人的迫害,估计他也听到过有关父亲与死去的皇叔与堂兄弟之间的恩怨,也许他是想以这种方式对他们进行某种程度的补偿。这也间接证明,即使是宋太宗的儿子,也认为赵廷美死得冤枉,赵德昭、赵德芳死得可疑。

  到了南宋,有关宋太宗杀兄夺位的民间传说更加活灵活现,甚至于太宗的子孙们也开始倾向于相信这一传闻。北宋末年,徽、钦二帝为金人所掳,当时流传甚广的说法是宋太祖借金太宗之手,报了当日之仇。南宋首位皇帝赵构无子,在选立太子的过程中,要求立宋太祖子嗣的呼声非常强劲。起初宋高宗坚决不同意,最后却将赵德芳的七世孙找来收为养子,并在日后退位为太上皇,成就了宋孝宗。他对大臣们解释说,太祖皇帝大公无私,自己有子却将皇位传给弟弟,现在朕准备将皇位传回太祖后人。至此,宋朝皇帝中,太祖与太宗一脉各有9人登上皇位,数量相当,平分秋色。

  是什么原因让宋高宗的态度发生了如此巨大的转变?历史没有记载赵构的内心活动,只有传说佐证。最为流行的一种说法是,赵构曾做过一个梦,宋太祖带他回到当年的万岁殿,为他重现了太宗谋害太祖的真实场景,并告诉他只有将皇位传于太祖的子孙,宋室江山才有一线转机。既然宋太宗的子孙们都存此心,那么民间把赵德芳等人塑造成高高在上的“八贤王”也属情有可原,人们觉得他们应该享受那样的待遇,宋真宗对他们的追封可谓是顺应民心,同时对民间故事的进一步丰富也是一种启发。可以说,小说、戏曲、故事中的“八贤王”更多地体现了历史上民众的情绪,而不是历史真实。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