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曾国藩:又笨又慢平天下_度阴山【完结】(110)

  曾国藩流下冰凉的泪水,咬定主意,定要辞职。他希望中央政府能让李鸿章接替他,中央政府告诉他,“就在任上养病,不要再提辞职的事。况且,你剿捻军一事无成,怎可说走就走?”

  曾国藩来了牛脾气,说,“你们若真心实意让我剿捻子,我仍坚持从前的打法,否则,我必须回家养病。”

  中央政府说,“你那种打法太古朴,毫无新意,事实也证明它并不实用。”

  曾国藩急了,他说,“我剿灭太平天国,用了十余年时间摸索经验,才总结出一套对付他们的方法。现在剿捻才一年,我是个慢性子,应该给我时间。我用四镇布防、机动部队跟踪追击,后又防守运河,这是以线控制面,压缩和限制捻子流动作战的范围,这叫‘以静制动’,方向是对的。捻子渡过贾鲁河只是具体地段上防守不力,并非是防河之策本身有错误。才一出错,就有些人吠影吠声,捻子没有把我搞伤,这些弹劾文件却把我搞得头晕脑涨。我实在压力太大,健康吃紧,真是力不从心了。”

  中央政府见他去意已绝,只好同意了他的请求。慈禧问他:“你辞的什么职?”

  曾国藩猛然想起,自己有两个职务,一是剿捻总司令,一是两江总督。

  这时才想起来,恰好证明他对仕途已心灰意冷,他要写信给慈禧,“我全都辞了,无官一身轻,回家多活几年。”

  李鸿章得知此事后,立即写信提醒老师:“奏章的语气不可太坚决,这样除了让人觉得痕迹太重没别的用处,而且未必马上就能退休,即使退休一二年,其他地方若发生战争,仍免不了被皇上逮个正着,到那时就更加进退两难了。”

  曾国藩恍然,经过深思熟虑后,他的辞职信就成了这个样子:“我决定今后不再做官,也不打算回老家享清福,只求在军营中照料杂事,维系军心,不居高位,不享大名。”

  这是绝妙的招数。既可消除心腹们的后顾之忧,又能避免其他同僚的闲言碎语;既不至于让皇上为难,也不至于让自己处在被动之中;既可以保持自己的晚节和清誉,又可让曾家获取体恤皇上的名声。

  紫禁城收到他的辞职信时,都觉得这招太毒。慈禧找来几个心腹一商量,觉得曾国藩的两江总督职务不能收回。站在人情角度看,卸磨杀驴不能如此迅速;站在战略角度看,李鸿章是曾国藩的弟子,如果把曾国藩赶走,那李鸿章还会尽力剿捻吗?

  慈禧对曾国藩说:“看来你真不适合剿捻,倒很适合做两江总督。”

  在经历了一年多剿捻战争后,曾国藩被弟子李鸿章替代,黯然神伤地回到金陵。

  金陵百姓对他倒是很热情,夹道欢迎,锣鼓喧天。曾国藩就在这热闹的迎接仪式中心情灰暗地走进了两江总督府。

  有人见他狼狈而回,都安慰他,其实没什么大不了的。

  曾国藩竟然开起了玩笑:“拼着老命艰苦创业,这不是常人能力所及,但也未可一概期待贤者大包大揽。应当在德行、文学、言语、政事四科之外,另设一科,叫‘绝无良心科’。”

  这是黑色幽默,曾国藩是想告诉别人,要成就大事,先得丧尽天良才行。

  有人就问他:“你剿捻没有丧尽天良吗?”

  曾国藩回答:“没有。在惩治和捻子有来往的百姓上,做得还不够狠。不过,”他格外冷静,格外自信地说道,“我制定的剿捻策略是正确的。”

  正如他所说的,两年后,李鸿章正是用他的剿捻策略平定了捻军。

  说完这句话,曾国藩又神色黯然:“我原本就不是打仗的材料,能走到今天,时势所逼。”

  有人问他:“那您的长项在哪里呢?”

  曾国藩沉思了很久,才淡淡地说:“诚!”

  “没了?”

  “没了。”

  中兴幻梦

  清晨,几只从北方回来的鸟雀钻进总督府,它们用欢快的叫声吵着曾国藩。曾国藩从噩梦中醒来,揉了揉惺忪的睡眼,空气里有股野菊花和火药掺杂的味道,嗅起来很不舒服。

  他咳嗽了一回,用力抖动躯体,把癣皮抖落,然后走出卧室,在办公桌前坐下,开始了新的一天。

  自回金陵后,曾国藩无论是精力和头脑,都比剿捻时好了很多。他对幕僚们说:“每个人在一生中都有节点。我的节点就是剿捻失败后,节点的内容是,弃武归文。”

  幕僚们说:“曾公本就是设计师,而非战略家,能回到‘文’上实是我大清之福。”

  曾国藩感受凄凉。他说:“年轻时在京城做官,一心想的是能掌控时局,发动一场自上而下的改革,让我大清再振生机,重新恢复康乾时代的太平盛世。”

  幕僚们说:“那您可就是我大清朝的张居正啦。”

  曾国藩叹息说:“后来发现这是胡思乱想,因为我根本就没机会没能力掌控权力。”

  “此路不通,哈哈。”有幕僚见话题沉重,幽了一默。

  曾国藩瞪了他一眼,这一分神,使他忘了说到哪里,客厅里一片沉寂。

  “东方不亮西方亮,有大志者,不愁没出路。”有幕僚提醒曾国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