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击匈奴是他梦寐以求的事,是他苦心谋划、苦心经营多年的心愿。此时,匈奴近在咫尺,他怎么会不想冲上去和他们真刀真枪地干一场呢?然而,眼下他只有三万兵力,这时和匈奴硬拼,无疑是拿鸡蛋碰石头,自取灭亡。
打,于公来说,可以给汉武帝一个交代,不管怎么样,自己是尽心尽力了。于私来说,能完成自己的一己之私欲,圆自己的爱国梦。
不打,于公来说,可以保全三万汉朝将士的生命,可以减少国家的损失。于私来说,可以全身而退,不背落败的责任。
王恢在打与不打之中,最终选择了不打,放任匈奴大军与自己擦身而过。结果,等其他几路大军闻风而动,想要追击时,匈奴早已逃得无影无踪了。就这样,马邑之谋草草收场,汉军偷鸡不成反蚀把米。
消息传到汉武帝那里,龙颜大怒。这次花了这么大的人力、物力、财力、精力,最后竟然无功而返,对排除万难,一心想要平定匈奴的汉武帝来说,简直是奇耻大辱。
“匈奴大军犯我大汉,竟如入无人之境,视我泱泱大国为何地?他们以为是自己的一亩三分田,免费消遣、旅游之地吗?”
耻辱、愤怒的汉武帝马上进行了问责,王恢自然首当其冲。他是这次马邑之谋的主谋,又是唯一可以阻止匈奴退军的人,但他却眼睁睁地看着匈奴人洋洋洒洒而去。弄成这般局面,他不负责谁负责?
对此,王恢辩解道:“始约虏入马邑城,兵与单于接,而臣击其辎重,可得利。今单于闻,不至而还,臣以三万人众不敌,只取辱耳。臣固知还而斩,然得完陛下士三万人。”(《史记·韩长孺列传》)
这段话包含两个关键词。
第一个关键词:小不忍则乱大谋。是的,我当时是有机会阻止匈奴退军,是可以袭击他们的辎重,是可以冒险一搏,但结果会是什么样的呢?三万士兵势必会陷入匈奴十几万大军的包围当中,势必会成为匈奴发泄的对象。如果是这样,只怕我们三万人非但不能阻止匈奴,反而会落得个全军覆灭的悲惨下场。
第二个关键词:舍生取义,杀身成仁。我知道我这样空手而归,肯定是死罪一条,但如果牺牲我一个人,而保全了三万将士的性命,我无怨无悔。
对此,汉武帝丝毫没有被感动,耻辱和愤怒早已盛满了他的心,他根本听不进这些辩解之言了。他大手一挥,王恢立马被打进了死牢。
身陷囹圄的王恢很不甘心,决定孤注一掷,进行最后一搏。他散尽家财,然后找到了田蚡。
收人钱财,替人消灾。田蚡收了王恢的千金后,本想硬着头皮去汉武帝那里说情,但他是个聪明人,又知道此时的汉武帝是老虎的屁股摸不得的,于是头脑一转,转而去找王太后。
王太后一直把弟弟田蚡视为掌中宝、心头肉。此时,面对田蚡的请求,她自然不会推托。于是,她马上就王恢的事向汉武帝提起了“申诉”。
“马邑之谋是王恢提出来的,虽然最后这件事情他办砸了,但他没有功劳也有苦劳,没有苦劳也有疲劳,不能只看结果不看过程就全盘否定他的辛勤付出和良苦用心。如果现在把王恢杀了,今后谁还敢为陛下效命,为国家效忠呢?这不是令亲者痛,仇者快吗?”
王太后的这番“申述”也算是入情入理,然而,汉武帝此时正处于愤青阶段,除了马邑之谋的失败让他愤怒外,窦婴和灌夫之死也让他变成了愤青。
窦婴和灌夫是他内心一千个一万个不愿斩杀的忠臣,但在王太后和田蚡的双剑合璧之下,最终他选择了妥协,挥泪斩杀了窦婴和灌夫,但伤疤从此留在心中,对王太后、田蚡联手揽权而逐渐壮大的外戚势力汉武帝本来就担忧、提防、痛恶、恼火,此时王太后横插一脚,让汉武帝原本就一直无法平息的怒火烧得更旺了。于是,这一次他一改往昔温顺、服从的姿态,公然对太后进行了反驳。
“正因为马邑之谋是王恢首先提出来的,他才要负全责。我们从全国各地征调大军部署,要花费多少钱,浪费多少国家税收?更何况,就算不能全歼匈奴,但只要王恢当机立断,果断出兵,同样可以打匈奴一个措手不及,同样可以收获一些匈奴的辎重,同样能安慰一下我大汉将士的心,给天下人一个交代!”
汉武帝发狠了,训话连篇;王太后发怵了,无话可说;田蚡发病了,大门不出;王恢认命了,自杀谢罪。
至此,马邑之谋以汉武帝之怒和王恢之死告一段落。俗话说不成功便成仁,通过这件事,汉朝和匈奴之间靠和亲政策维持了多年的“伪亲密关系”彻底破裂,表面的和平被撕碎,一场长达四十四年之久的攻防战由此拉开了序幕。整个过程又会是怎样的一波三折、惊心动魄呢?
磨刀霍霍向匈奴
元光六年(公元前129年)冬天,匈奴人在沉寂了四年之后,开始对汉武帝的马邑之谋发起了一次规模空前的报复行动,攻下了上谷郡(今河北省张家口市),并且杀烧抢掠,无恶不作,无所不为。
这是赤裸裸的宣战,是亮堂堂的挑衅,也是汉武帝无法忍受的。这时候,汉武帝已经二十八岁了,经过十年的政治磨砺,他在朝政上已经得心应手,大权也一点一滴地全部收拢在自己手上,正是凌云壮志大有可为的时候。因此,忍了这么多年的他这次再也忍不住了,亲自安排了一场反击战,并且派出了四路军马出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