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长:善于察言观色、阿谀奉承、溜须拍马。
爱好:厉行节约,反对浪费;热衷政务,崇尚权力。
性格:温润君子,谦恭俭让,礼贤下士。
智商:高智商,属精英型人才。
情商:情商低,属人渣型帝王。
座右铭:
一、吃得苦中苦,方为人上人。(青年时代)
二、我的是我的,你的还是我的。(中年时代)
三、顺我者生,逆我者亡。(帝王时代)
经历:富农-太学生-太常偏将军-封武信侯,拜破虏大将军-司隶校尉-行大司马事,持节定河北-封萧王-即位为新朝开国皇帝。
业绩:
一、建立了“新朝”。新朝共十六年,是中国历史上的短命朝代之一。
二、打击了外部侵略。他曾经多次讨伐匈奴,意图将匈奴赶出北方草原,还命令将“匈奴单于”改作“降奴服于”,贬“高句丽”为“下句丽”。(真佩服他的博学多才。)
结局:新莽地皇四年,更始军攻入长安,死于乱军之中。
历史评价:
一、政治上的“周公再世”。
二、篡位的“巨奸”。
三、社会“改革家”。
其次,我们来看看王莽的发迹生长史。
想要捋顺王莽的发迹史,我们就必须搞清楚皇帝的御用临时工团体——外戚。
且说秦皇汉武、唐宗宋祖,还有一代天骄成吉思汗这些明星帝王,我们把他们逼到墙角,摘掉他们的皇冠,扒掉他们的龙袍,戴上眼镜好好瞅瞅,发现他们也只不过是平凡的俗人。他们的生活也是人的生活,他们的亲戚也是人的亲戚。
皇帝的上位往往历经艰辛。对帝王来说,同姓的宗族一般就是最危险的敌人,因为他们最有可能威胁到自己的王位,在实际利害和最高权力面前,被牺牲的往往是淡薄如纸的亲情。所以,帝王会对自己的亲兄弟们严加防范。可是,帝王单靠自己的智慧和手腕不足以坐稳天下,却又不敢把权力分配给自己的兄弟们,于是,外戚势力脱颖而出,皇帝可以把天平倾向于和自己亲近但又没有王位继承权的外戚。
外戚就是临时工,皇帝永远不用担心这个人力资源会枯竭,这批不顺眼换下一批,而且下一批之后还会有十足的后备军。汉代自高祖到哀帝期间,外戚就像杂草一样一拨又一拨地生长:吕氏、薄氏、窦氏、王氏、卫氏、李氏、上官氏、霍氏、许氏、王氏、傅氏……前一拨被抄家株连九族,后一拨再享受前一拨的荣华富贵,由此形成一个无限循环的生态圈。
最初,汉武帝为了照顾自己的小舅子卫青,将其封为大将军,这一职务也自此成了外戚专有。
王莽也不例外,为了实现自己远大的理想,他开始了奋斗之旅,来了个“三管齐下”。
“第一管”是指他的脾气性格,两个字:恭俭。恭就是恭敬,俭就是节俭。王莽之所以会有这样好的脾性,全拜他的父亲王曼所赐。其父王曼是汉成帝的生母王政君的异母弟弟。王曼在王政君这个山头还没起来时就死了,等到王政君做了皇太后四处封侯的时候,当然没有王曼的份儿。王莽还有个大哥,和他爹一样早早地蹬腿见阎王了,所以王莽家就剩下了两个寡妇和一个小屁孩。虽然身为贵族,但是处于贵族的末端,小屁孩王莽早早尝尽了人间的辛酸贫寒,知道“折节为恭俭”。这是王家其他“富二代”所没有经历过的,也是王莽独具的优势。
“第二管”是指他的政治眼光,两个字:敏锐。作为一个家底不硬的贵族,青春期的王莽自然把希望寄托在裙带关系上,谋职大队中的黄牛票还要靠自己争取才行。因此,王莽勤勤恳恳地在学而优则仕的大道上做出努力。
孔圣人教育自己门下的后人们,要将入世作为人生的第一追求。按照孔夫子的要求,合格的儒生都应该是以天下为己任的政治家。身在青春期的王莽当然也是这么想的,甚至这种思想贯穿了他的一生。
青年以后的王莽爱表现,爱出头,他强烈的政治参与意识和想要拯救世界的决心,都是受孔圣人这种思想的影响。王莽成年之后时时刻刻以谦谦君子的标准要求自己的行为,刻意与自己的王家同辈兄弟拉开距离。尽管王莽此后生涯中的政治表演虚假成分过多,但是比同时代的“小人儒们”好多了。王莽一边为自己树立好形象,一边观望着自己在谋职大队中所处的位置。
“第三管”是指他的政治手段,两个字:隐忍。这具体体现在四个方面。
第一,以仁孝之心打动人。
公元前22年,王莽用敏锐的政治眼光发现,他苦苦等待的机会不期降临了。当时,王莽的伯父——大将军王凤病重卧床,身边的猢狲们都已经散了,加上久病无孝子,他养尊处优的孩子们,哪里知道一位将死之人内心的寂寞和敏感呢?但是王莽知道。他对照自己的苦难童年,开始实施自己善于作秀的政治手段,趁着王凤理智尚在,随即打铺盖卷儿定居在伯父的床头床尾,精心守护。药要亲自尝,饭要亲自喂,连续几个月没洗澡,王莽尽心尽力的侍奉把王凤打动了——身边的这个侄子,比亲生儿子还亲呀!所以王凤临死的时候,特意叮嘱姐姐王政君和外甥汉成帝,一定要给王莽安排个职位。对此,汉成帝很快就拜王莽为黄门侍郎,这一年,王莽二十四岁。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