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说明不但王莽为人俭朴,做事低调,而且家里人在他的带动下,也都为人俭朴,做事低调。
一年的“试用期”很快满了,王莽赢得了更多的鲜花和掌声,就在世人都认为他要“转正”的时候,变故不期而至。
汉成帝突然暴病身亡。他走得太匆忙,还没来得及留下一子半嗣。最终,在王太后的主持下,汉成帝的侄子,也就是定陶王刘欣继位。刘欣便是汉哀帝。
一朝天子一朝臣。汉哀帝继位后,他的祖母定陶国傅太后与丁皇后的外戚得势,王莽被打入了“冷宫”。
身为大司马,毫无实权;身在大朝廷,毫无自由。体会到了人在仕途,身不由己的感触后,识时务的王莽为了避免成为外戚斗争的牺牲品,选择了以退为进的战略。他主动辞职隐居于封地新都,从此闭门不出,更加小心谨慎、安分守己。
在此期间,他的二儿子王获杀死家奴,王莽严厉地责罚他,最终逼迫王获自杀赎罪。他的第二次大义灭亲同样得到了世人好评。很快,他的仕途也等来了转机,又回到京城任职,原因有二。
第一,王莽有民众的支持。
因为王莽作秀功夫一流,隐居新都期间,许多官吏和平民都为王莽这样的“贤臣”被罢免鸣不平,要求他复出。
第二,王莽的主要政敌已不复存在。
王莽的主要政敌是傅太后和丁太后等人。她们虽然有汉哀帝撑腰,福大命却不大,纷纷撒手西去。少了这些政敌的羁绊,王莽仕途之路一扫黑暗和阴霾,又变得光明起来。
迫于强大的舆论压力,迫于动荡时局的需要,汉哀帝最终只得重新征召王莽回京城侍奉王太后,但没有恢复其官职。
王莽回到京城又装了一年的孙子,终于守得云开见月明。元寿二年(公元前1年),汉哀帝去世,又没留下子嗣。太后王政君听说皇帝驾崩,当天就起驾到未央宫,收回传国玉玺,随后下诏,要求朝中公卿推举大司马人选。
群臣会意,纷纷举荐王太后的侄子王莽。当然,这其中也有两个不识时务的官员:前将军何武和左将军公孙禄。他们两人不但公然表示反对,而且互相推举,以示对王氏外戚专权的不满。
但是,这些杯水车薪的阻挠显然阻拦不了王太后专权的决心和信心。很快,王太后诏命王莽再任大司马,录尚书事,兼管军事及禁军。
王莽重回权力顶峰,代理政务的他马上做了四件当务之急的事。
第一件事:诛杀一个人。王莽以快刀斩乱麻之势斩杀了汉哀帝的男宠董贤,从而把朝中大权牢牢地掌握在了自己的手上。
第二件事:拥立一个人。王莽拥立年仅九岁的中山王刘衎为新天子,这便是汉平帝。有了这个傀儡皇帝的存在,王莽显得更加位高权重,得到朝野的拥戴。
第三件事:糊弄一个人。为了讨好王太后,让她在不知不觉中主动交权,王莽对太皇太后极其恭顺小心,无微不至。他见王太后久居深宫,厌倦宫廷的单调生活,不时怂恿她出巡四郊,慰问孤儿寡妇。他还封给王太后的姐妹爵位,把最好的采邑分给她们。同时,他又耍了一个花招,让公卿大臣联名上奏,说太皇太后年高体弱,不宜继续参与政事,哪怕是一件小事也不应该管。于是,王政君只得把全部大权都交给了王莽。
第四件事:培养一个班底。王莽拔擢附顺者,诛灭忤恨者。他把自己的亲信全部安插在朝廷各个要害位置和部门,整个朝中大事都在他的掌控之中。同时,他诛灭怨恨他的人,甚至连王太后的叔父王立也不放过,将其逼至告老回乡才善罢甘休。
与此同时,王莽借力打力,四两拨千斤,不断强化自己在朝中的势力。他主动巴结当时著名的儒者大司徒孔光。孔光是三朝元老,深受王太后和朝野上下的敬重,但为人胆小怕事,过于谨慎。王莽一边主动接近和拉拢他,引荐他的女婿甄邯担任侍中兼奉车都尉,一边以王太后的名义逼迫孔光为自己宣传造势,利用孔光上奏的影响力替自己排除异己。
就这样,王莽逐渐培植了自己的党羽,其堂弟王舜、王邑为腹心,自己的亲信甄丰、甄邯主管纠察弹劾,平晏管理机事要务,王家班底初具规模。
重回权力巅峰,王莽吸取了第一次从顶峰掉落到谷底的教训,眼界放得更宽,野心也日益膨胀。他向着取代汉朝发起了最后五步走。
第一步走:犹抱琵琶半遮面。
元始一年(公元1年),王莽暗示益州地方官,命令塞外蛮族自称越裳氏部落,向天子进献一只白野鸡、两只黑野鸡。王莽向太皇太后报告此事,建议她下诏,用白野鸡祭献宗庙。群臣都大肆歌颂王莽的功德,认为他像周公姬旦一样,使周成王获得白野鸡,此乃祥瑞。姬旦被称为“周公”,王莽也应该被赐号为“安汉公”,并增加他的采邑人户,与公爵爵位相称,上顺天意,下顺民心。
于是,太皇太后下诏封王莽为“安汉公”,这中间的曲折过程也让人喷饭。开始的时候王莽坚决推辞不受,要求封赏其他几个大臣。太皇太后再坚持,王莽又四次上书坚持推让,还称病不上朝以表示决心。
左右臣子对太后说:“还是不要硬改变王莽谦让的心意,只论功赏赐孔光等人吧。”王莽这样才肯起床。太皇太后依王莽的意见,下诏赏赐除了王莽之外的几个大臣后,王莽还是躲在家里不上朝理事。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