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振士气,稳定军心后,刘秀决定先从这不足一万人里面精挑细选,选出了一千人,再度组成了一支“敢死队”,作为开路先锋。
刘秀就带着这一千骑兵,日行千里夜行八百,很快就到了昆阳附近。
面对刘秀从天而降的千人团,王邑以其人之道还施彼身,他同样派出了一支千人团迎战。结果毫无悬念,刘秀的千人团很快就吞并了王邑的千人团。
这其中的刘秀起到了主心骨的作用,他一马当先,身先士卒,勇冠三军,所向披靡。汉军见状纷纷称赞道:“刘将军平生见小敌怯,今见大敌勇,甚可怪也!且复居前,请助将军!”
初战告捷,虽然只是微不足道的小胜,但对提升汉军的士气却起到了很好的带动作用。随后刘秀乘胜出击,屡战屡胜,步步推进。对此,根本就没把刘秀这一小股援军放在眼里的王邑下达了这样的命令:“诸营皆按部,毋得动!”意思就是说没有他的命令,大家各就各位,不得擅自出战。
他要亲自出战,把刘秀剁成八大块。随后的事实证明,王邑的军令犹如顶尖高手比武一样,自缚了手脚,纵使有天大的本领,也没有完全施展的余地。果然,当他亲自率兵来迎战时,已远远不是“赢疯了”的刘秀的对手。
赤脚的不怕穿鞋的。汉军之所以这么勇猛刚强,除了有刘秀这样一位好的带头大哥外,还有一个天大的好消息令他们浑身充满了力量。
这个力量最初来源于刘秀“善意的谎言”,成功也源于这个“善意的谎言”。刘秀不会知道,就在他造谣的时候,他的大哥刘演,仿佛与他有心灵感应似的,对宛城进行了最后一击。
宛城作为南阳的首府,城墙坚固,守军兵器精良,刘演围攻了三个多月毫无进展。此时的昆阳危在旦夕,刘演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早一日拿下宛城,就可以早一日回援昆阳,因为这里牵制了十万汉军,汉军的主力都在这里。
昆阳的形势一天比一天危急,刘演也一天一天开始灰心了。如果王邑的官军拿下了昆阳,接下来肯定会救援宛城,那时他和整个汉军就走上穷途末路了。
为了保存实力,刘演决定撤兵回援昆阳。他也知道这一撤,很可能永远都没有机会再回来了。但是,此时宛城拿不下,而昆阳又不能丢,他只有舍熊掌而取鱼了。
就在他选择要离开时,宛城的守将岑彭却叫住了他,似乎是舍不得他走,毕竟一起对着干了好几个月,一方突然静悄悄地离开,另一方不习惯啊。
岑彭为了立功赎罪,在宛城一坚持就是三个多月。一百多天相比漫长的岁月来说只是沧海一粟,然而对在战火洗礼中的官军来说却是度日如年,备受煎熬。和一直处于王邑铁桶包围中的昆阳汉军一样,他们要吃的没吃的,要穿的没穿的,要用的没用的,更重要的是城下那些虎视眈眈的汉军还想要他们的命。
但是,在这样的艰苦条件下,他们没有退缩,没有气馁,相反表现出的精、气、神令人赞叹不已。除了不怕死的信念在支撑着他们,还有一个原因,那就是他们知道援军肯定会来。
等啊等,盼啊盼,援军终于来了。岑彭在那一刻,眼睛湿了,那是望穿秋水后看到曙光的激动,是苦尽甘来后尝到甜蜜的兴奋。他甚至叫士兵们随时准备打开城门,去迎接援军的到来,把汉军送上不归路。
然而,事实证明,他看到的只是冰山一角,王邑带领百万援军到了昆阳后就停滞不前了,连来宛城昙花一现露一面都没有。一打听才知道,原来他是要先攻昆阳,攻昆阳那也罢了,那是你战术的需要,这个不怪你,问题是你不是有百万雄兵吗?那就不能分一点点兵力来救宛城吗?哪怕就几万也行,毕竟宛城将士的生死还悬于汉军之手呢,毕竟宛城的重要性不言而喻啊!
令岑彭失望的是,王邑没有分派一兵一卒来救援。哀莫大于心死。后知后觉的岑彭终于醒悟过来了,原来自己是如此的低微,低微得连尘埃都不如。数月的坚守和顽抗,却换不来同情和支持。忽视他倒也罢了,怎么可以忽视宛城这个军事要地呢?十个昆阳也抵不上一个宛城啊!更让人哭笑不得的是,王邑的百万大军居然连昆阳也拿不下。
朝廷千呼万唤,居然派出如此将领,居然派出如此军队!岑彭终于绝望了。他找严说商量,提出自己的想法,一个字:降!理由是如今自己这样卖命,得来的却是孤立无援,与其这样白白等死,不如投降,还可以保全众人的性命。
严说听了,长叹一声,半晌才道:“非要如此吗?”
岑彭道:“朝廷早已不把我们当人看了。再坚守下去也毫无意义。再者,这几个月我们和刘演的汉军不打不相识。我觉得刘演是个帅才。我等现在投降,正如弃暗而投明也,既可以救众士兵于水火,又可给他们指出一条光明之路,何乐而不为呢?”
严说再度长叹一声,从牙缝里吐出六个字:“恭敬不如从命。”
就这样,岑彭和严说把宛城献给了刘演。
宛城的攻破,对汉军来说是个天大的喜事,对鼓舞军心、提振士气也起到了立竿见影的效果。不久,汉军就在刘秀的带领下彻底把王邑派来的阻击队给打趴下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