革命的号角吹响后,雄心勃勃的他立马焕发了第二春,决定出山证明自己。最终,他选择了项氏集团,并深得项梁器重,而项羽更是尊称他为“亚父”。
此时,在这么一个重大的会议上,范增先站了出来,说出了一句石破天惊的话:“依老夫看,陈胜的死是理所当然的。”
陈胜毕竟是第一个扯大旗干革命的人,因此,尽管他已经死了,但还是如神一般地活在大家的心中。此时,范增这番极富挑衅的话自然引起了大家的注意。
范增需要的正是这种被万人仰慕的感觉。他沉默了片刻,并没有马上解释,而是讲了一个故事:
“从前有个国,叫楚国,国里有个王,叫楚怀王。他和其他六国有一个共同的敌人——秦国。楚国在六国之中实力最强,因此被六国一致推为盟主,共同抗击秦国。众人齐心,其利断金。秦国为了打破六国联盟,派出了千古第一游说家张仪。这个张仪上演瞒天过海之计,向楚怀王承诺,只要他主动辞去六国盟主的职务,并且主动和其他列国绝交,秦国不但愿意和楚国结为生死之交,而且还愿割地六百里相赠。此时,屈原出现了,他劝怀王不要上当受骗,但楚怀王却利令智昏,毅然和列国断了交,结果去拿地时,却只有六里地。当时楚怀王肠子都悔青了,但也只能打碎牙往肚子里吞。再后来,秦国又盛情邀请楚怀王去访问,并美其名曰加深了解。楚怀王这时是好了伤疤忘了疼,蠢蠢欲动的他决定赴约。屈原再一次站出来阻止,说这是秦国设下的局,千万不能去。楚怀王对屈原的话再次置若罔闻,气得屈原只好跳了江。结果,楚怀王一到秦国就被囚禁,最后被活活气死在他乡。”
范增的故事讲完了。众人听得倒是津津有味,但还是有人忍不住问:“好故事,但有一点没搞明白,这故事跟陈胜的死又有什么关系呢?”
范增等的就是这句话。
“楚虽三户,亡秦必楚。”范增娓娓道来,“楚怀王虽然有点傻气,但他本质宽厚、仁慈,所以才会被秦国利用。而楚国人对秦国使的这种卑鄙手段是很不服气的,所以更加同情楚国王室。陈胜带头干革命后,不立楚王之后为王,而是自立为王,这违背了民心,成了众矢之的,所以他该失败。刚称王没几个月,陈胜心中就滋生了官僚主义,军中也弥漫着享乐之风。如此,失败更是难以避免了。”
“高,实在是高!”范增的演讲结束后,众人爆发出雷鸣般的掌声。
接下来,项梁也知道该怎么做了。他马上下令寻找楚王的后代。功夫不负有心人,终于有人在一个偏僻的小山村里找到一个牧童,据说他便是楚怀王的第四代孙——熊心。
当时没有DNA验证,大家凭什么认定这个牧童就是楚怀王之后呢?其实,项梁需要的只是一个形象代言人,发挥楚王室的品牌效应即可,至于这个小牧童究竟跟楚怀王有没有血缘关系,一点儿都不重要。于是,这个山野牧童便一步登天,拥有了和他“祖父”一样的名号——怀王。
通过这次大会,最早加入项氏集团的陈婴和英布分别有了自己的官衔——上柱国和当阳君,而这一切的幕后操作人——项梁则自封为武信君。
战国时,齐国有孟尝君,赵国有平原君,楚国有春申君。这些名字中带君的人,大都是公子王孙。项梁自封为武信君,其雄心可见一斑。
就这样,楚氏集团(楚国)算是彻底复辟了。其集团下又分为项氏集团、陈氏集团(陈婴)、英氏集团(英布)这三大集团。陈氏集团和英氏集团表面上从项氏集团里划分出来了,但仍受项氏集团的控制和管理。毕竟,整个楚氏集团都是由项梁一手打造出来的。
革命联盟轰轰烈烈地建立起来了,但此时的刘邦却分外落寞。他因为势力弱小,还没被分为单独集团,暂时和项羽待在一起。寄人篱下,这对雄心勃勃的刘邦来说自然是件很痛苦的事。
也正是在这时,张良离开了他。虽然两人相遇还不到一个月,但却惺惺相惜,早已成了生死之交。而张良之所以选择离开,不是嫌刘邦此时的势力小,而是源于自己心中的复国梦。张良眼看六国中已恢复了五国,只有自己所属的韩国没有动静,强烈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驱使他必须马上行动起来。而刘邦也是一个深明大义之人,在明白张良的想法后,他只能选择放手。
看着良臣离自己远去,刘邦心中是不舍的。他在隐隐地期待,期待自己和张良还会有重逢的那天。
青山不改,绿水长流。人生真的心如所愿,值得期待吗?
灭顶之灾
就在革命联盟兴起时,秦朝的杀人狂魔章邯也没闲着。
首先得声明一下,章邯虽然凶残,但并不是一个有勇无谋之辈。眼看战国六大旧集团纷纷复辟,为了大秦帝国,为了自己的前程,他心中焦急万分。
在打击陈胜集团时,他采用了各个击破的战术,最终取得全面胜利。因此,面对赵、燕、魏、楚、齐、韩六大旧集团的先后复辟,章邯首先选择了相对来说是软柿子的魏氏集团开刀。
公元前208年,气势汹汹的章邯大军开到了魏王都城所在地——临济城(今湖南省封丘县附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