和邓奉的造反一样,彭宠也是“路见不平,拔刀相助”。不同的是,邓奉是怒发冲冠为家乡人,而彭宠却是怒发冲冠为自己。
自己怎么了呢?四个字:受委屈了。这个委屈不是零星的,而是一重接一重的。
首先,来看他的第一重委屈:屈才。
当初刘秀在河北一带被王郎追着屁股打,几乎是陷入了绝境,在这个关键时刻,他听从了手下大将吴汉、盖延等人劝说,率精锐铁骑投靠了刘秀。不过,此后跟随刘秀在前方征战的主要是吴汉、盖延等人,镇守重镇渔阳的彭宠主要负责保守一方平安,积极做好后勤补给工作。他为前线送粮草、送马匹、送援兵,总之,几乎是倾尽了全部家产和精力来支援刘秀。可以毫不夸张地说,刘秀最后能平定王郎,军功章里有一半是彭宠的。
彭宠送的是财物,收获的却是虚名。除了赢得汉军的交口称赞外,并没有获得半点实利,因为他并没有得到刘秀的认可。因此,在刘秀称帝后,封吴汉为大司马、景丹为大将军,唯独彭宠这个幕后英雄却一无所获,还是当个渔阳太守,还是在原地踏步,还是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
曾经的部将们一个个爬到自己头上来了,曾经全身心的投入和付出换来的却是如此结果,自觉屈才的彭宠不解了、迷失了、愤怒了,最后直接跟刘秀叫板,说了这样三句露骨而发狠的话。
第一句话:不要问我从哪里来,我的故乡在远方,为什么流浪,流浪远方?
第二句话:不要问我做了什么,我的责任是镇守渔阳军事重镇,为什么汉军能平定河北,那是因为有我默默支持、默默付出的!
第三句话:我的功劳理应封王啊,皇上怎么能忘了我呢?
千里马常有,而伯乐不常有。应该说彭宠的想法是好的,想通过这种直接表达的方式,让刘秀发现自己这位无名英雄,重用自己。然而,彭宠在这件事中的做法却差强人意,原因有二。
一是他选错了方式。彭宠表白的方式过于直接、过于强硬。他用嘴大声嚷嚷,口无遮拦地厉声呵斥,刘秀当然难以接受。
二是他选错了定位。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不求上进的将军不是好将军,彭宠不想一直原地踏步,有更大的追求,这是无可厚非的。问题的关键是,他显然高估了自己的才能,显然没有找准自己的定位。在刘秀手下能人众多的情况下,他能封个侯就是祖坟冒青烟了,但却赤裸裸地提出封王的请求。要知道,这是一个异姓臣子不能跨越的底线,不能触碰的红线啊!这一点,一向中规中矩、秉承祖制的刘秀能答应吗?当然不能。刘秀非但不能答应,而且对彭宠的人格和品行产生了很大怀疑,这对彭宠的仕途来说无异于雪上加霜。
伴君如伴虎,细节尤为重要,这一点,显然“马大哈”彭宠是意识不到的,因此他才会在利令智昏中,犯下了上述两点低级错误,彻底葬送了自己的仕途。
其次,来看他的第二重委屈:屈人。
彭宠毛遂自荐失败后,屈了才的他不会料到,更大的考验还在后面。
逼彭宠走入绝境的是一个叫朱浮的人。
朱浮也是最早跟随刘秀在河北干事业的人才之一,患过难、革过命,立过功。刘秀在夺取幽州后,立偏将军朱浮为幽州牧。
当时的幽州下面有渔阳、上谷等十个郡,彭宠理所当然地成了他的属下。
新官上任三把火,朱浮履新之后,自然感觉到肩上沉甸甸的担子。为了能干出一番大事业来,他又是扩充军队,加强边防建设,又是修城建房,加强经济建设,还增设公职人员,加强作风建设。总之,这三把火恨不得一下把幽州建设成全国示范城市。
当然,搞任何建设,前提条件是要钱。没有经费,一切都是痴人说梦。这显然难不倒雄心勃勃的朱浮,他马上想到了两招筹集资金的好办法。
第一招,拉赞助。他找达官显贵慷慨解囊,直接支持和赞助地区的建设。
第二招,搞摊派。拉赞助毕竟是一项技术活,得看别人的脸色,得看人家的大气程度,有点乞讨的味道。因此,这样拉到的赞助毕竟是有限的。为了弥补资金的缺口,朱浮想到了公摊这个点子。不管贫富,不管地域,只按人头点数,只按面积量地,该上交多少经费就得上交多少。
俗话说,官大一级压死人。消息发布,各郡积极响应,粮食和钱财都如期交上去了,唯独彭宠非但没有任何表示,反而在公开场合发表反对声明。
渔阳郡兵精粮足,物产丰富,在整个幽州有“鱼米之乡”之称。彭宠在幽州也是德高望重之辈。这样的富裕之郡都不配合工作,这样的风云人物都公然反对自己,这显然是朱浮不愿看到,也大为光火的。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朱浮选择了杀鸡儆猴,找彭宠单聊。
彭宠岂是胆小怕事的主,他自然是竭力反驳了。怒极了的朱浮不再动口,直接动手,处处给彭宠小鞋子穿。
然而,朱浮不会料到,彭宠此时是光脚不怕穿鞋的,他破罐子破摔,根本不买朱浮的账。
骂,还口;打,还手;忍无可忍,恕无可恕。朱浮心一横,索性来了个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向刘秀打了个小报告,报告的中心思想有两个。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