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于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封建皇帝究竟如何评价?自秦亡后直到今天,仍然是一个众说纷纭的问题。有人盛赞他为“千古一帝”;有的人说秦始皇“虽四三皇、六五帝,曾不足比隆也”;有人歌颂秦始皇的统一事业:“秦主扫六合,虎视何雄哉!”他们都高度评价秦始皇的功绩,肯定其对历史的作用,认为他是一个伟大的历史人物。
另一些人则咒骂秦始皇“怀贪鄙之心,行自奋之智”,“以暴虐为天下始”;“始皇暴虐,至子而亡”;“始皇刚毅戾深,乐以刑杀为威,专任狱吏而亲幸之,海内愁困无聊”。他们都指斥秦始皇统治的残酷,认为他是暴君。
这些看法都有一定的道理,但由于评论者的立场和出发点不同,也都有其片面性。
点 评
对秦始皇进行评价时,应当历史地看问题,把秦始皇置于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去分析他的功过是非,去研究他的贡献和罪恶,这样才能客观、公正。这一点是迄今以来,对秦始皇评价中被大多数人忽略的问题。根据这样的观察思路,应当说,秦始皇是对中国历史发展有巨大贡献的杰出的历史人物,同时也是一个残酷的暴君。他的功绩是主要方面,但不能因此掩盖罪恶;他的罪恶是深重的,但也不应因此抹杀其巨大的历史功绩。
第三章 陈胜、吴广敲响了秦朝的丧钟
中国历史上第一个农民起义领袖陈胜,实在是一位很具战略眼光的人物,他所领导的农民起义,虽然自己没有从中得到权力,但后来焚毁秦王朝的那场大火,却是由他点燃起来的,他因此而成为一位名垂千古的历史人物。陈胜和吴广,都是敢为天下先的勇士。他们不甘人下,在历史上第一次发出“帝王将相宁有种乎”的呐喊,虽然历经几千年,仍然响彻宇内。
此一番鸿鹄之志,诉与谁知?
公元前209年7月的一天,大泽乡(今安徽宿州东南)大雨滂沱。在一条坎坷的道路上,有一队衣衫褴褛、疲惫不堪的人们,正在艰难地行进。虽然暴风骤雨之下,他们淋得如落汤鸡一般,但仍然不敢停下来歇息片刻。
原来,这是阳城(今河南登封东南)的地方官派了两个将尉军官,押着900名戍卒送到渔阳(今北京市密云西南)去防守。为了便于管理,军官从这批壮丁当中挑了两个个儿大、能干的人当屯长,叫他们管理其他的人。这两个人一个叫陈胜,阳城人,是个给人当长工的;一个叫吴广,阳夏(今河南太康县)人,是个贫苦农民。
陈胜这个人,虽然出身穷苦,却很有远志。他年轻的时候,曾经受雇为人耕田,对于贫穷有切肤的痛感,当时无田的雇农,不在征发之列的无产贫户。陈胜既不能殖产,也不能出仕,在为人耕田休息的时候,常常怅恨感慨。他曾经对一起种田的穷哥们儿说,将来如果发达富贵了,不要互相忘记啊。种田人多是安分的人,大家笑话他说,为人耕田取佣,吃饭活命而已,谈什么发达富贵。同是种田人,心志迥然不同。陈胜叹息道:“嗟乎,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陈胜是不满于现实的人,他的志向,是想要改变现状。
陈胜和吴广本来不相识,后来当了民佚,碰在一块儿,同病相怜,很快就成了朋友。吴广的个性与陈胜不同,但在贫穷和不安分上,与陈胜是一脉相通的。
不安分的人聚到一起,往往容易生事。
且说这900名戍卒只怕误了日期,天天急着往北赶路。到大泽乡的时候,正赶上连天大雨,水淹了道,没法通行。他们只好扎了营,停留下来,准备天一放晴再上路。
然而,连日大雨,道路被毁,眼看按时到达已经无望了。
秦朝的法令很严酷,被征发的民佚如果误了期,就要被杀头。大伙儿看看雨下个不停,急得像热锅上的蚂蚁似的,不知道怎么办才好。
陈胜偷偷跟吴广商量:“这儿离渔阳还有几千里,怎么也赶不上限期了,难道我们就白白地去送死吗?”
吴广说:“那怎么行,咱们开小差逃吧。”
陈胜说:“开小差被抓回来是死,起来造反也是死,一样是死,不如起来造反,就是死了也比送死强,老百姓吃秦朝的苦也吃够了。听说二世是个小儿子,本来就挨不到他做皇帝,该登基的是扶苏,大家都同情他;还有,楚国的大将项燕,立过大功,大家都知道他是条好汉,现在也不知道是死了还是活着。要是咱们借着扶苏和项燕的名义,号召天下,楚地的人一定会来响应我们。”
吴广完全赞成陈胜的主张。为了让大伙儿相信他们,他们利用当时人大多迷信鬼神这一点,想出了一些计策。他们拿了一块白绸条,用朱砂在上面写上“陈胜王”三个大字,把它塞在一条人家网起来的鱼肚子里。
兵士们买了鱼回去,剖开了鱼,发现了这块绸子上面的字,十分惊奇。到了半夜,吴广又偷偷地跑到营房附近的一座破庙里,点起篝火,先装作狐狸叫,接着喊道:“大楚兴,陈胜王。”全营的兵士听了,更是又惊又害怕。第二天,大伙儿看到陈胜,都在背后点点戳戳地议论着这些奇怪的事,加上陈胜平日待人和气,大家就更加尊敬陈胜了。
在狂风暴雨下,聚众造反的计划,就这样紧锣密鼓地进行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