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时,张仪名义上是魏国的宰相,暗地里却与秦国联络,实际上是同时执掌两国的相印,秦、魏第一次“连横”正式形成。秦国拉拢了魏国之后,暂时扫除了“合纵”的心腹大患,又将目标转向最东边的齐国。
公元前322年,秦国向魏、韩借道,进攻齐国。刚刚继位一年的齐闵王任命匡章为将,组织齐军抵抗。
这仗打得也有趣,由于两军实力大致相当,谁都不敢贸然发动进攻。于是,秦、齐两军索性安营扎寨搞“静坐”,你盯着我、我盯着你,就是不动手,只派使者频繁来往其间。匡章让一些人穿着秦军的衣服,混入对方军营“潜伏”,制造混乱。
有些人不明就里,怎么能在秦国的营地里看到一些老面孔?以为匡章率领齐军准备投降,于是就有人告到齐闵王那里去了。告状的人一个接一个,但慧眼识人的齐闵王一概不理、充耳不闻。很快,匡章见时机成熟,趁乱发动进攻,一举打败了劳师以远的秦军,秦国这次长距离攻齐没有得逞。
“连横”的第一炮打成了哑炮,极大地鼓舞了魏国内部的“合纵派”,亲齐势力再次抬头。受到威胁的齐、楚两国也强烈要求魏惠王驱逐张仪。
张仪随即被驱逐回秦国,公孙衍又回到了魏国,官复宰相之职。公孙衍继续游说诸国,争取第三次“合纵”。由于齐、楚已经感受到了来自秦国的压力,这一次游说进行得非常顺利,“合纵”之势很快形成。
公元前319年,魏惠王去世,儿子继位,是为魏襄王。秦国趁着魏国国君新老交替,出兵夺取鄢陵,促使魏襄王更加坚定地执行“合纵”路线。
公元前318年,为了体现“合纵”的力量,公孙衍纠集三晋、燕、楚五个国家联合出兵,准备攻打秦国。
秦惠王曾说这些国家搞“合纵”是“连鸡”,还真是一针见血、一语中的!当年的“五国相王”成为一场闹剧,如今的“五国攻秦”恐怕也好不到哪里去。
果然,楚、燕两国一开始就掉链子,刚一出兵就甩下一句话:“家里有事,先走了”。这样一来,只有国土毗邻秦国的韩、赵、魏三兄弟执行了原定的作战计划。
三晋联军气势汹汹向西杀去,大有“横扫暴秦”的雄心壮志。到了函谷关,刚见到秦军,原本还加速飞驰的三晋联军竞相换成倒挡——油门一轰,比谁逃得快。
秦国正愁找不到机会打架,送上门的鸭子当然不会轻易放走。三晋联军一触即溃,秦军就乘胜出关追击,把这窝“连鸡”打得抱头鼠窜。
魏国被打得最惨,机灵的魏襄王眼看形势不对,立即放弃“合纵”,转而向秦国求和。“五国攻秦”,当头的是魏国,如今老大都投降了,还抵抗个什么劲?于是韩国宣布停火,收摊回国。楚国、燕国虽然没出兵,但毕竟是挂了号的,也跟着与秦国讲和。声势浩大的“五国攻秦”就这样被打成了“树倒猢狲散”。
秦国一直都在找机会闯荡中原,这一次怎么如此爽快地答应了求和呢?这跟公孙衍给秦国后院放的一颗“定时炸弹”有关,这颗“炸弹”就是秦国西面的小国义渠。
有一年,义渠君到魏国访问。公孙衍认为这是一个给秦国后院放“炸弹”的机会,他对义渠君预言道:“中原各国不打秦国的时候,秦王就要收拾你们义渠;一旦中原对秦国开战,秦王又会用重金来贿赂你。”
公元前327年,秦惠王曾以武力迫使义渠君臣服,这种倚强凌弱的强盗行为,始终让义渠君耿耿于怀。
五国攻秦时,公孙衍的预言再次应验了,秦惠王果然赠送给义渠君一份厚礼。义渠君对公孙衍的判断力佩服得五体投地,也对秦国的反复无常深有感触。于是,义渠君趁着秦国出兵抗敌、国内空虚之机,率兵偷袭秦国,并在李伯(今甘肃省天水附近)取得胜利。
面临两线作战的秦国一下子慌了手脚,正值四国求和,也就顺着台阶下来了,抽出一部分兵力回国收拾义渠。
秦国为什么还在函谷关留下一部分部队呢?除了收拾小小的义渠用不了这么多人以外,更重要的是因为五国之中,只有四个国家服了软,“一根筋”的“钉子户”赵国还在死扛。秦国抬头一看,别人都退后一步,你赵国还在那儿傻站着,这不是找打吗?好!我满足你的要求!
秦军马不停蹄地杀向赵国,坐一旁看热闹的齐国这时候也来劲了,跟着秦国去打太平拳。在秦、齐两个大国的联合蹂躏下,做事慢半拍的赵国损失了8万多军队,将领阵亡殆尽,为魏国背了一个大黑锅,第三次“合纵”再次瓦解。
攻秦失败,公孙衍失去了魏襄王的信任,在魏国的日子又不好过了。大臣田需趁机在魏襄王面前向公孙衍发难,夺了他的大权。公孙衍坐上了冷板凳,没法再混下去,准备去韩国。
临走之前,公孙衍为了报复田需的落井下石,就向魏襄王建议,让齐国的田文(即后来大名鼎鼎的“孟尝君”,与魏武侯时期做宰相的田文是两个人)接替自己做宰相。魏襄王接受了公孙衍的建议,田需最终“损人不利己”。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