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大宋帝国三百年:真宗赵恒_金纲【完结】(84)

  高琼也坚持请求过河,他说:

  “陛下若不幸北城,百姓如丧考妣!”陛下如果不到北城,老百姓会像死了父母一样悲痛。

  这话说得粗俗,也算是“失礼”,所以随驾的签书枢密院事冯拯听后,在旁呵斥高琼。但高琼反而大怒,对冯拯说:“君以文章致位两府,今敌骑充斥如此,犹责琼无礼,君何不赋一诗咏退敌骑耶?”先生你因为写写文章得到中书、枢密两府的官做,现在敌人的铁骑充塞在京北澶渊,你还责备我高琼无礼,有能耐你写一首诗歌咏一番让敌骑退去?嘁!

  说罢,高琼更不待冯拯搭话,也不问真宗意见,直接挥动卫士“进辇”,拉着辇车往前走。

  到了两城相接的浮桥上,辇夫见大河横亘,真宗不语,不免心生疑惧,于是,停住辇车,等待真宗命令。

  高琼见状,就用手中的铁挝敲击辇夫的后背,大声喝道:“干吗不赶紧走!现在已经到这里了,还犹豫什么!”这话不仅是说给辇夫们听的,也是说给皇上听的。

  真宗很平静,要辇夫“进辇”。于是,真宗过河,到达澶渊北城。

  还在浮桥上时,北城的南门楼就已经有士兵们欢呼起来。

  呼声一波一波传导到北城四面。

  真宗进入北城后,不休息,按照寇准安排,直接登上北门楼,楼上张黄龙旗。城内城外,敌我几十万人都看到皇上来了,诸军在李继隆带领下,皆呼万岁,史称“声闻数十里”。当下宋师受到鼓舞,士气百倍提升起来,而契丹远远地看到大宋皇帝来了,知道后面的战事如果打起来,就是一场死仗,继萧挞凛死去之后,人人更加恐惧,史称“敌相视益怖骇”。

  真宗在城楼上,遥观李继隆方圆数十里壮观的大阵,甚为叹赏。于是召见李继隆、石保吉、秦翰、张旻等人,慰劳一番。

  第二天,真宗过吊桥,进入李继隆大营。李继隆部并不失序,兵士们严整肃立,很有古代周亚夫细柳营的风采。真宗很高兴,就在营中召集群臣与守将们宴饮,并赐给诸军酒食、缗钱。

  “主和派”思路

  且说曹利用来到德清城南契丹营寨,见到国主耶律隆绪和萧太后等人。他发现萧太后与宰相韩德让坐在一辆大车里,群臣与国主坐在另一辆大车里,礼容很是简略,对熟悉中原衣冠文明、男女有别习俗的曹利用来说,这种“礼”几乎近于“化外”。用餐也很简单,就在大车的车辕上横放一块木板,上面就是“食器”。而曹利用、张皓等坐在车下,另外赠给食物。就这样,一边吃,一边讨论“和好”之事。前前后后说了一堆左右迂回的话头,各自的讨论底线都没有说,似乎一时不方便出口。因此并没有做出决定。耶律隆绪就提出,由契丹这边派出一位大使,与曹利用等一起返回去见真宗,直接谈。

  于是契丹派出左飞龙使韩杞与曹利用一起南返,到澶渊来见真宗。

  真宗得到消息,派知澶州何承矩安排在郊外接待,翰林学士赵安仁负责陪伴。一应接待仪式,都由赵安仁负责。

  赵安仁是父子相承的“主和派”。他的父亲赵孚就曾在雍熙北伐之际向太宗进言,主张与契丹“和好”。

  赵孚的说辞大致是:将士们屯戍边陲,与契丹开战,实在是不得已的事;战争中无数尸体暴露原野,岂是圣贤愿意看到的风景?所以,希望朝廷能与契丹通联协商,更期待太宗皇帝能“近鉴唐高祖之降礼,远法周古公之让地”,近代人物学习唐代高祖李渊礼让突厥之事,远古人物学习周人古公亶父避让戎狄之事。“圣人以百姓之心为心,君子见几而作”。可以向契丹晓谕祸福之道,向他们宣示恩威,议定边疆,永息征战。“养民事天,济时利物,莫过于此”。

  赵孚还认为:契丹虽然与中原嗜好不同,但是躲避危险、屈就安定,厌恶劳烦、喜欢安逸,都是一样的人情。意思就是:契丹会同意和好息战。

  赵孚这个意见很有代表性。它基本上说清了有宋三百年间“主和派”的基本思路。理解这一番话,就可以理解“主和派”的思想资源和来龙去脉。

  在太宗雍熙北伐之前,向契丹示好,是有可能的。种种信息证明,契丹不想与这个新崛起的大宋王朝为敌。在太祖时代,已经有了双方息战的简略“盟约”——虽然那时节并未互派正式和谈使节,但在边境已经互相约定:不战,通商。太宗如果继承这份“和平”遗产,可能“澶渊之盟”会提前几十年到来;那时,大宋将有希望全力西向,解决西夏问题。以后的事,再看时机。

  但太宗虽然表彰了赵孚,并认为他是一代“名士”,但却没有接纳他的意见,在“惟有战耳”和“乘胜取幽蓟”“径指西楼之地,尽焚老上之庭”的豪迈激情鼓舞下,战败。显然,太宗时代,虽然兵强马壮,但还不具备扫灭契丹的“天时地利人和”。

  有意味的是赵孚这两句话:“近鉴唐高祖之降礼,远法周古公之让地”。

  唐高祖李渊,事实上包括他的儿子唐太宗李世民,都有向突厥“称臣纳贡”的故实。李渊起兵太原,南下争中原,突厥人领袖颉利可汗亲率十五万铁骑入侵并州(包括今日山西,以及河北北部、内蒙南部等),掳掠男女五千余人,李渊毫无还手之力;颉利可汗又率骑兵十万大肆掳掠朔州、进袭太原,李渊也没奈何,只好“卑辞”“称臣”,讨好突厥,愿意以财帛女子贡献。到了李世民时代,“玄武门之变”刚刚过去,这位突厥可汗又率兵二十万,来欺侮大唐新任天子。大唐将军们虽然做了抵抗,但突厥人还是打到了长安城外渭水便桥之北,此地距离大唐首都长安城不足四十里,比目前的“澶渊之役”,形势还要危险。唐太宗亲率臣下及将士来到渭水,隔河与颉利对话,“啖以金帛”,用财货利诱突厥,讨论和谈条件。颉利见李世民背后的唐军军容还很严整,又听说可以得到“金帛”,这才答应结盟、退兵。此役,史称“渭水之盟”,发生于公元626年,比“澶渊之盟”早了三百七十八年。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