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黑洞——弘光纪事_李洁非【完结】(45)

  [25]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244页。

  [26]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244页。

  [27]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第6126页。

  [28]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第6120页。

  [29]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第6126页。

  [30]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第6129页。

  [31] 《史忠正公集》题为《请遣北使疏》,显系清人改窜。据冯梦龙《中兴实录》,原题是《款虏疏》,兹予恢复。

  [32] 史可法《请遣北使疏》,《史忠正公集》卷一,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第7页。

  [33]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177页。

  [34]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177页。

  [35]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178页。

  [36]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第6118页。

  [37] 南炳文《南明史》,南开大学出版社,1992,第41—45页。

  [38] 《清帝致西据明地诸帅书稿》,北京大学文科研究所编《明末农民起义史料》,开明书店,1952,第455页。

  [39]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178—179页。

  [40]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179页。

  [41]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第6162页。

  [42]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第6162页。

  [43]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189页。

  [44] 《左传春秋正义》卷第二十六,成公十年,北京大学出版社,1999,第743页。

  [45]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196页。

  [46]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209页。

  [47]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234页。

  [48]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307页。

  [49]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309页。

  [50]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221页。

  [51]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第6151页。

  [52]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第6162页。

  [53] 史可法《自劾师久无功疏》,《史忠正公集》卷一,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第21页。

  [54] 温睿临《南疆逸史》,中华书局,1959,第42页。

  [55] 史可法《请早定庙算疏》,《史忠正公集》卷一,商务印书馆,民国二十五年十二月,第21—22页。

  [56] 温睿临《南疆逸史》,中华书局,1959,第41页。

  [57] 金圣叹《第五才子书施耐庵水浒传》上,中州古籍出版社,1985,第88页。

  [58]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221页。

  [59] 谈迁《国榷》,中华书局,2005,第6142页。

  [60]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2008,第145页。

  [61] 徐鼒《小腆纪年附考》,中华书局,2006,第265页。

  [62] 计六奇《明季南略》,中华书局,2008,第157页。

  [63] 温睿临《南疆逸史》,中华书局,1959,第382页。

  [64]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212页。

  [65] 应廷吉《青燐屑》,《明季稗史初编》卷二十四,上海书店,1988,第430页。

  [66] 应廷吉《青燐屑》,《明季稗史初编》卷二十四,上海书店,1988,第431页。

  [67] 应廷吉《青燐屑》,《明季稗史初编》卷二十四,上海书店,1988,第431页。

  [68] 李清《南渡录》,《南明史料(八种)》,江苏古籍出版社,1999,第188页。

  桃色·党争

  这斗争,在明朝已延续四十年之久,一边是作为近倖小人集团的阉党,一边是坚持道义、真理与改革的知识分子阵营。此二者间的消长,关乎江山社稷兴亡;至少在孔尚任看来,南渡之后阉党得势,是弘光政权病入膏肓、不可救药的标志。

  一

  明之亡,本身像一部悬疑小说,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历来,各家各派依其所思,说什么的都有。

  其中,有位孔夫子后人,名叫孔尚任,写了一部戏剧,题为《桃花扇》,洋洋十余万言。要说这部剧作的品质,以笔者看来,真无愧世界戏剧史上任何佳作。不单单是文辞的优美、人物的鲜活,更因它开创性地采取了全纪实的叙事。除因情节构造之需,于若干细节有所虚构或想象外,大部分内容都来自真凭实据。所谓“朝政得失,文人聚散,皆确考时地,全无假借。至于儿女钟情,宾客解嘲,虽稍有点染,亦非乌有子虚之比。”[1]作者就像今之学者做论文那样,以一篇《桃花扇考据》,专门列出他所本的主要材料,一方面显示作品的严肃,一方面亦备有兴趣的看客或读者索证稽核。而且他对材料的搜集,并不以案头为满足,利用各种机会,踏访实地,亲问旧人。以我孤陋的见闻,远在十七世纪(《桃花扇》“凡三易稿而书成”,最后脱稿于1699年),以这种方式和意识产生的剧作,仿佛只有《桃花扇》。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