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末代太监秘闻:孙耀庭传_贾英华【完结】(145)

  他懂了。也不再言语,默默地拿马连绑开了黄瓜秧。又看了几天菜畦,红卫兵就回了北京。

  阴历九月初四,他回到的村里,刚过十月初,村支部书记就唤了他去。“咱村是灾区,没打多少粮食。如果你回北京,那儿还能要你吗?”

  “我咋回来的?是让红卫兵押回来的。”孙耀庭理直气壮,“我得来红去白,说清楚,咋来的还咋回去——还让红卫兵送我回北京!”

  “红卫兵一去就是俩,一路的吃喝、路费都得你掏,担负得起吗?”

  “没啥,只要搞清问题,我全部负责。”孙耀庭一口咬定,就是要回北京,不再给村里添累赘。

  僵持了没几天,村里派了一名文革主任和一名二十多岁的红卫兵,将他又原封不动地送回了北京。从西直门火车站下了车,他们径直奔了广化寺。

  正好那天是星期天。他们进了广化寺,刚刚下午三点多钟。李光正在大殿里与人谈话,守大门的老人向他汇报说:“孙耀庭让红卫兵押回寺里来了。”

  “啊?”李光有点儿意外。

  “您瞧,我回来了。”孙耀庭径直进了殿。

  “你先吃饭去吧,”李光对他说。“晚上在食堂吃就行了。”

  “不啦,”孙耀庭说,“我们在火车上垫补了点儿,只要庙里能收下我就行啊。”

  说完,他去鼓楼后边请两位农村红卫兵吃了一顿卤煮火烧。星期日,寺里无法办公,只好坐等,让民政局拿个主意。星期一,他们又去天主教宿舍找到了李光。怕说话不便,孙耀庭等在外边,由村里的红卫兵与李光商议。李光态度明确:

  “让他回来吧,要是再晚几天,我就让人给他往家乡寄衣裳去了。这不,天凉了,他一回来,也省得我们去寄啦。”

  “孙耀庭搁村里的那些行李,可咋办呢?”

  “他是我们寺庙的管理人员,你们连一块手绢也不能扣下,都得还给他。”

  于是,孙耀庭被决定留在了寺里。他二次回村,不过身份变了,牌子摘了,作为北京寺庙管理人员到村里的大队部,取回了全部行李,他又重返北京。

  可谓一次奇异的“遣返”。他这次拉回了整整一个三轮车的行李。寺内的人们问他:

  “孙师父,您怎么那么多行李呀?

  “嘿,”他笑了,“‘狡兔三窟’嘛,这是我出宫后,在宏恩观、兴隆寺和立马关帝庙三处的行李哟!”

  在静海,他的两次返乡在当地成了趣谈。“人家是心宽呀,肚里能盛海船哟。当成地主送回乡来,人家哪儿着急啊?还下地干活呢!”

  他听了这些传闻,只是嘿然一笑。不再说什么了。“曾经沧海难为水。”这段波折,只算得上他坎坷人生的一个小插曲而已。

  “叫寿儿来呀!叫寿儿来……”恃赖女儿为生的孙尚贤,在太监全部集中兴隆寺时,他没去,仍旧住在女儿家里。临去世前,他一个劲地念叨不已。

  他女儿去寺里叫来了孙耀庭,瞧着往日的旧友,他难过地扭过了脸,心知他已经不行了。于是,他找了李光,补助孙尚贤五十元钱,送到了他前宅的家中。不久,孙尚贤就咽了气。

  为人吝悭的刘子杰,好不容易积攒了几套好衣裳,留个心眼儿存在了他的师父家,偏巧红卫兵抄家时,连窝儿端——抄了个一干二净。有的太监说:“嘿,老天长眼,该!……”

  一口气憋着,他始终闷闷不乐,竟酿病在身,在广化寺忧郁而死。

  刚回到寺里,孙耀庭就听说了兴隆寺存放的那些寿材的下场。冯乐亭贵重的柏木棺材在动乱之中,被砸了个粉碎,人也被轰回了老家。赵荣升、张修德、边法长、王跃成这些太监的棺材,全部被红卫兵砸了个稀烂。

  最伤心的算是王跃成,他为置“寿材”,卖了保存多年的一个四尺多长的“躺箱”,买来了上好的木料请木匠精心制做的。眼看着寿材被毁,他心疼得落下了眼泪。但丝毫没有用,寺内的所有寿材全部毁于一旦。

  可笑的是,“动乱”后期,寺庙竟也实行了“军管”,军代表进驻了寺庙。组织太监学习,谈认识,太监哪儿说得出多少道道?纷纷主动交待自己的问题——差不多都是一样的:在皇宫里伺候过皇上、皇后,可谓封建残渣余孽的“孝子贤孙”……然尔,也都是一模一样的表态:“拥护无产阶级文化大革命”云云。

  看上去态度老实,面目和善者,先“落实了政策”,瞧着不顺眼的,被搁在了一边。孙耀庭和马德清被首批“落实”,心情舒畅。而刘子杰和宝怡然(非太监)等人却被斥为态度不够端正,搁置一边,郁郁寡欢。田壁臣害怕得不得了,溜回了老家,不久,便听到了他的死讯。

  所剩无几的太监,六神无主,人人自危

  第十四章  安度晚年

  一 重游紫禁城

  十年一觉“南柯梦”。

  动乱结束了。大难不死又为数不多的一些太监,奔赴京郊西北旺,走上了“五七道路”。这儿离北京城不远,背托西山,景色宜人。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