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末代太监秘闻:孙耀庭传_贾英华【完结】(76)

  残阳如血……

  回到家,他提起了见到寇子珍的情景。一家人倒觉得多少有些不安。他们家住的房子,当初就是寇老爷的。孙耀庭隐隐露出了怜悯之意。“早知道这情形,咋能忍心买他的房呢?”

  盘腿坐在炕头上,他重提当初买房的旧事。那年,他从京城回静海,还没进村,就到了叔伯大哥家,刚坐下,大嫂说:

  “你还不知道吧?老爷子赶集来了。”

  他一听,爹也到了集上,忙问:“他干嘛来了?”

  “嘿,你不知道?”叔伯大哥悄声说:“老爷子上这儿买房来啦。”

  “卖嘛房?”孙耀庭误听成卖房,吓了一跳。

  “买的寇老爷的房。”

  “都是走的这道儿,买他的房可不大好啊!”

  “晚啦,已经交了定钱了。”

  “多少?”

  “一百块大洋。”

  “没法儿了,就这样吧。”

  靠孙耀庭拿回的钱,他家买下了寇老爷的一幢宅子。他把娘从六里地之外的姥姥家接了来。刚住进去,他的娘睡不着,反反复复地念叨个没完:“这回,可有了住处喽!……”

  可笑的是,“买了马,配不起鞍”。他家买下了寇老爷的房宅,却置办不起家俱。毫不夸张,所谓新摆设,只有他二哥拿来了可怜的两条板凳,空空荡荡的屋里,连个八仙桌都没有。比起宫里,何止天壤之别!就是他拿回的那个简单的铺盖卷,都不知往哪儿摆合适,哪处他都嫌有灰尘,与一尘不染的宫里相比,瞧哪儿都嫌脏。他暗暗地咬着牙:“既然出生在这儿,咋不能呆下去?!……”

  虽然家人都尽量瞒着他,但没多久,他就明白了家里的困窘。吃饭时,他吃的是家里最好的,其他人吃的虽不如他,仍然断顿不止。这是他偶然听到一次谈话才晓得的。

  那次,他挺纳闷,家里人让他先吃饭,他吃过后,从外边遛达了一圈儿回来,隔窗听到了他的老弟与其兄的一段对话。

  “如果再不想点儿辙,咱家可真要断顿了……”

  “咱慢慢再想办法吧,”老弟小声地对其兄说:“就是一样,可千万甭叫二哥知道。他是个急脾气,知道了,一准受不了哟!”

  呆呆地站在门外的孙耀庭,闻听此言,心头一热,直楞楞地推门走了进去:“我都听见了,不用瞒我啦。往后,也不能单让你们受那么大苦,我跟你们一块干活……”

  一早,他到了河边,“我试试,”说着,挑起了空水梢。在河边那块探出河岸的青石板上,他舀满了水,肩伸到了担下,猛一使劲,水梢竟纹丝没动。他试巴了几下,还是没能挑起,汗水倒淌了下来。他的爹见到了,马上心疼地跑过去,指着两个兄弟大骂道:

  “你们这两个懒虫,让你哥哥挑水,看我不打扁了你们!”

  “不是他们让我挑的,是我愿试试。”孙耀庭百般解释。

  但他的爹仍不依不饶地大骂两个兄弟不止:“留金从小不容易呀,你们也不是不知道!为了这个家,他都……可你们!……”

  顿时,孙耀庭的眼圈红了。

  两个弟弟傻了,从未见过爹发过如此大的火。孙耀庭此时眼泪也止不住,顺着面颊流个不停。连挑水都担不起,他这才知道成年后,出不起更大的力气了。“私白”,就意味着“残废”。

  力所能及。他尽量使自己成为有用之人。天刚亮,他就起身去路上拾粪。他戴着一顶大草帽,将帽檐尽量压得挺低,也避免与熟人相遇。可是难免碰到村里人。有的面善,见了热情地打个招呼,有的却是讥讽相加:“喝,不是发财了吗?咋上这儿捡粪来了?”对这些,他置之不理。久而久之,也就习以为常了。

  在菜园子里,他的心灵手巧却用上了。一亩多的园田,点种了茄子、西葫芦、土豆、韭菜……菜长得不错,可是一般人家吃不起,只好到集市上去卖,但仍糊不了口,全家人焦急万分。

  他的大哥精通木匠手艺,于是,他就跟着大哥在大车铺学开了木工活儿。赶庙会,他见人们买崭新的大车去套牲口,一问才知一辆竟要价七八十块钱,便和兄弟商量:“凭这个行情,拼着劲也要多打些这种式样的大车。”后来,乡村抗旱急需引水的水车,一辆要价百十块钱,他们又一窝风似地凿打起这种水车。

  由于本小利微,好买卖总被大木作铺戗了去,他们的木器买卖将就着做,穷困日子却并没半点见好儿。

  偶然,邻村人来车铺向他提起了一个老熟人,他动了念头。河东的东双塘村,有一个老太监,因左手生有六个手指头,宫里人们习惯地叫他“六指”。虽然,他脾气火爆,心地却不错。孙耀庭抽闲前去东双塘村去探望他。

  年迈的六指见了他,心情忒激动。“象咱这号人,回来活着挺难,早知道,回来嘛?死也死在外头哟,不能让人看笑话!……”

  “是呵,我实在混不下去了,才想回家来。哪儿知象您讲的,这么难啊!”

  “既然回来了,就先这么着,逮机会再出去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