关灯
护眼
字体:

第二次世界大战大词典_李巨廉/金重远等【完结】(132)

  丘列涅夫(ИBaHBлaдиMиpoBичTюлeHeB,1392—1978)苏联将 领。1913 年人沙俄军队服役。参加过第一次世界大战。十月革命时为彼得格 勒苏维埃成员。1918 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国内战争。1922 年毕 业于红军军事学院。后历任骑兵旅长、师长、红军副骑兵总监、军区司令和 集团军司令。1939 年参加进军西乌克兰。翌年晋升大将,任莫斯科军区司令。 苏德战争初期任南方方面军司令。后调任最高统帅部大本营预备队的第二十 八集团军司令。1942 年 5 月起任外高加索方面军司令(至战争结束)。率部 在高加索主山脉各山口实施防御,后参加高加索会战。战后曾任军区司令。 著有《为祖国而战的苏联骑兵》、《三次战争经历》等。

  丘吉尔型坦克(Churchill)又称“马克-4 型坦克”。英国中型坦克, 在德国入侵威胁下的 1940 年年中初次设计生产,后经重大改进于 1943 年投 产和服役。重 38.5 吨,平均每平方厘米压重 0.95 公斤。装甲厚度,炮塔正 面 90 毫米、侧面 75 毫米,车体正面 101 毫米、侧面 75 毫米。装备 1 门 57 毫米火炮(弹重 6 磅)、2 挺 7.92 毫米机枪和 1 挺 7.69 毫米高射机枪。最 大时速 24—28 公里,最大行程约 200 公里。乘员 5 人。曾使用于北非和意大 利战场。1944 年为适应代号“霸王的行动之需,主炮改装 75 毫米(部分为 95 毫米)火炮,用以对付德军重型坦克。战时共制造 5640 辆。

  丘吉尔-斯大林会谈  大战期间,丘吉尔和斯大林举行的两次英、苏首 脑会晤。(1)1942 年 7 月*美英伦敦军事会议决定推迟在欧陆开辟第二战场, 为了向苏联作出解释,8 月 12—15 日丘吉尔专程赴莫斯科会晤斯大林。两国 有关高级官员及美国总统私人代表*哈里曼也与会。会谈中,丘吉尔着重向斯 大林解释不能于 1942 年在欧洲开辟第二战场的原因,声称英、美“正在准备 1943 年的几个大的战役”,并于该年 10 月在北非登陆。斯大林强烈批评了 英、美的作战计划,向丘吉尔和哈里曼提交了一份备忘录,指出这对“苏联 公众舆论在精神上是一个打击、“使前线红军的处境更加困难,并且破坏了 苏军统帅部的计划”。会谈最终以斯大林接受英、美方案而获得转机,两国 政府首脑还商讨了共同实施挪威北部战役的问题,达成了协调共同空袭柏林 的协议。8 月 18 日,发表会谈公报,重申两国作战到底的决心,并指出双方 已作出了一系列包含“反对希特勒德国及其在欧洲的同伙的战争方面的决 定”。(2)1944 年 10 月 9—18 日在莫斯科举行。美国驻苏大使”哈里曼以 观察员身份列席。主要议题是关于巴尔干、波兰及欧洲事务问题。双方达成 了一项在巴尔干“划分势力范围”的协议:英国对希腊事务进行控制;苏联 得到在罗马尼亚、保加利亚和匈牙利占优势的保证;在南斯拉夫双方势力对 等。同时,解决了保加利亚停战协定中的一些争议问题,即按盟国对罗马尼 亚管制委员会的模式成立盟国对保加利亚管制委员会,委员会主席由苏联代 表担任;还确定了对南斯拉夫实行共同政策,“通过南斯拉夫王国政府和民 族解放运动的联合,以解决南斯拉夫的内部困难”。讨论波兰问题时,根据 丘吉尔的建议,波兰民族解放委员会的代表和流亡政府的代表被邀请到莫斯 科会晤。由于对组成波兰联合政府的人员分歧重大及流亡政府代表拒绝接受 以寇松线为苏、波的边界线,来达成协议。讨论德国的前途问题时,丘吉尔 再次提出使德国南部省伤同奥地利组成联邦的主张,最后决定此问题留待欧 洲咨询委员会研究。10 月 21 日发布了会谈公报。

  白求恩(NormanBethune,1890—1939)加拿大医生。国际主义战士。 多伦多大学医科毕业。曾任美国底特律赫曼·济费医院代理外科主任、圣心 医院胸外科主任。1935 年加入加拿大共产党。翌年,德、意法西斯武装干涉 西班牙革命时,随加拿大志愿军到西班牙前线服务。中国抗日战争爆发后, 受加拿大共产党和美国共产党派遣,率领由加拿大人和美国人组成的医疗队 到中国。1938 年 3 月到延安,不久转赴晋察冀边区,创办模范医院,培训八 路军医务人员,全心全意为中国军民服务。曾亲赴前线,参加大团汀和齐会 等战役,开展战地救护工作。1939 年 11 月 12 日因抢救伤员感染中毒,在河 北唐县逝世。同年 12 月 21 日毛泽东写《纪念白求恩》一文,号召中国人民 学习他的国际主义精神。

  白桦树(Birke)德军 1944 年在苏军*第四次突击下,于 8 月底开始撤 出芬兰的行动代号。

  白崇禧(1893—1966)中国将领。字健生。保定军校毕业。北伐战争时 任国民革命军总司令部参谋长,东路军前敌息指挥。1932 年起,任广西民团 总司令,与李宗仁等在广西实行“自治、自卫、自给”的三自政策,发展桂 系实力。1935 年授二级上将衔。次年 6 月,参与发动*两广事变,任西南抗 日救国军第一军团副总司令。抗日战争爆发后,任国民政府军事委员会副参 谋总长兼军训部部长,参与指挥*淤沪会战。后又参与制定徐州、武汉会战计 划,协助李宗仁到前线指挥作战。曾组织全国伊斯兰教救国同盟,任主席, 号召回族同胞参加抗战。1938 年 11 月任军事委员会委员长桂林行营主任, 统一管辖长江以南的第三、第四、第七、第九战区。1939 年底指挥*桂南会 战。1940 年冬,在蒋介石指使下与何应钦合谋策动皖甫事变,围攻新四军。 后调任军事委员会监察委员会主席。抗战胜利后,曾任国防部长、战略顾问 委员会主任委员兼华中“剿总”司令长官。1945 年授一级上将衔。1949 年底 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任委员。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