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伊勒(WilliamLawrenceShirer,1904—1993)美国记者和作家。早 年入新闻界,1925 年起任《芝加哥论坛报》驻欧洲记者。1934—1940 年先后 任环球新闻社和哥伦比亚广播公司驻德国记者及新闻评论员。参与主持“世 界新闻综合报道”节目,每日从欧洲现场向美国发回报道,对慕尼黑会者、 捷克斯洛伐克沦亡、伦敦空袭及大战期间欧洲各主要战役进行报道分析,具 有广泛影响。1947—1949 年为穆图尔广播公司新闻评论员。著有《柏林日记: 1934—1940》、《第三帝国的兴亡——纳粹德国史》等。
夏坚科(1885—1951)苏联将领。1904 年加入俄国社会民主工党。参加 过十月革命,组织赤工军部队,后编入红军,参加国内战争。后历任骑兵师 长、伏龙芝军事学院副院长、基辅军区军事委员、副国防人民委员兼红军指 挥人员管理部长。1939—1941 年为联共(布)中央委员(后为候补委员)。 苏德战争期间,先后任副国防人民委员兼苏军部队组建和补充总部部长、南 方方面军和乌克兰第四方面军军事委员。1942 年获上将衔。1944 年起任职于 苏军总政治部。
夏洛特(Charrlotte,1896—1985)卢森堡大公(1919—1964)。威廉 大公之女。1940 年德国入侵卢森堡时携子让(Jean,1921—)避难英国,在 伦敦组织流亡政府,领导卢森堡抵抗运动。1944 年盟军进入广森堡后回国, 受到人民的欢迎。1964 年让位于其子。
夏威夷作战 日本对袭击珍珠港作战行动的称谓。参见“珍珠港事变”。
夏特罗式机枪(Chatellerault)法国机枪。由法国夏特罗兵工厂设计 并制造,故名。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亏设计,1924 年投产。经几次改进,先 后推出 1924/29 式和 1931 式。射速 500 发/分。1924/29 式使用顶装式弹夹 (携 25 发于弹)。1931 式使用侧装式弹仓(携 150 发子弹》。1924/29 式主 要用作步兵标准武器,1931 式主要配置于*马其诺防线和装备坦克。
破袭战 又称“破击战”。敌后抗日军民创造的一种战术。为了粉碎日 伪军出动快速部队(装甲车和摩托化部队)进行“扫荡、敌后抗日军民挖深 沟、扒铁路、割电线、炸桥梁、毁公路,破坏和截断日伪军的交通线和通讯 设施,使其失去联络,断绝补给,无法机动作战,被迫停止“扫荡”。
原子弹(Atomicbomb)利用原子核裂变瞬间释放巨大能量产生爆炸的航 空炸弹。发明于大战期间。主要由重子核装料(铀 235 或同位素钚 239)、 引爆装置、中子源、反射层、外壳等组成,利用中子轰击可裂变物质引起极 迅速的核裂变链式反应,爆炸力可达 TNT(三硝基甲苯)炸药的 2000 万倍, 爆炸时伴有强大的地面与空中冲击波、热辐射、光辐射和原子辐射。原子核 物理学研究起自于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奠基人为英国的卢瑟福 (ErnestRutherford,1871—1937)、德国的*爱因斯坦等。二十世纪二、三 十年代,意大利的*费米、丹麦的”玻尔、德国的哈恩(OttoHahn,1879—1968)、 奥地利的梅特勒(LiseMeitner,1878—1968)、法国的约里奥-居里夫妇、 英国的查德威克(JamesChadwick,1891—1974)等人相继获得重大突破,使 核物理研究进入应用实验阶段。1939 年纳粹德国率先建立归属陆军的研制原 子弹的机构,代号“U 工程”。但当时欧洲一些第一流核物理学家因不满法 西斯专制统治,纷纷迁居美国。1939 年 10 月,移居美国的核物理学家西拉 德(LeoSzilard,1898—1964)等请爱因斯坦出面致信美国总统罗斯福,阐 明原子弹研制的重大意义。罗斯福接受科学家们的建议,于当年开始筹建原 子弹研制机构,代号“S-1”。1942 年 8 月正式建立“曼哈顿工程区,由*格 罗夫斯主持。1943 年 8 月,美、英魁北克会议决定成立“联合政策委员会”, 协调原子弹研制和情报交换。1945 年 7 月研制成功第一颗原子弹。同年 8 月, 美国将两颗原子弹分别投掷于日本的广岛与长崎。两座城市被夷为平地,死 伤数十万人。促成日本投降。原子弹的出现,对世界政治、军事、外交、思 想等各方面产生巨大影响。
原嘉道(1867—1944)日本枢密院议长(1940—1944)。东京帝国大学 毕业。早年在衣商务省任职。1893 年起开办律师业务,同时兼任三井、三菱、 兴业及正金银行的法律顾问。1927 年出任田中内阁的法务大臣。主持修订治 安维持法,增设死刑,扩大镇压范围。后历任枢密顾问官、枢密院副议长和 议长。多次列席御前会议,主张避免同英、美冲突,以全力对付苏联。德波 战争爆发后又改为主张加强同德、意的关系,不惜对美一战,枢密院议长任 内病死,著有《律师生活的回忆》。
顾祝同(1893—1987)中国将领。字墨三。保定军校毕业。曾任黄埔军 校战术教官兼管理部主任。1931 年任国民政府警卫军军长。九·一八事变后, 任江苏省政府主席,1933 年参与对中央苏区的第五次“围剿”,任北路军总 指挥。1935 年授二级上将衔。抗日战争爆发后,任第三战区副司令长官,参 与指挥淞沪会战。1938 年任第三战区司令长官,率部驻防苏南、皖南、赣东 北及闽、浙两省,推行战时“地方自治”,指挥对日作战。1941 年参与制造 *皖南事变,下令进攻新四军,并扣留军长*叶挺。抗战胜利后,任第三战区 受降主管,接受所辖境内日军投降事宜。后任陆军总司令、“国防部”参谋 总长。大陆解放前夕去台湾,曾任台湾当局“总统府”战略顾问委员会副主 任委员、国防会议秘书长、国民党中央怦议会主席团主席。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