赫鲁晓夫(НикитаСергеевнчХрущёв,1894— 1971)苏联将领。1918 年加入俄共(布)党。翌年参加红军。参加过国内战 争。1925 年起从事党务工作。1929 年莫斯科工业学院肄业。三十年代历任莫 斯科市委和州委第二书记、第一书记。1938 年 1 月起任乌克兰的党中央第一 书记(至 1947 年 3 月),并当选为联共(布)党中央政治局候补委员(翌年 起为政治局委员)。苏德战争爆发后,于 1941 年 8 月出任*西南方向总指挥 部军事委员(即政委,至 1942 年 6 月)。同年 9 月兼任西南方面军军事委员 (至 1942 年 7 月)。1942 年 7 月—1943 年 1 月,任斯大林格勒方面军军事 委员(1942 年 8—9 月兼任东南方面军军事委员)。参加了斯大林格勒的防 御和反攻。1943 年获中将衔。同年 1—2 月任南方方面军军事委员。3—10 月任沃罗涅日方面军军事委员。10 月—1944 年 8 月,任乌克兰第一方面军军 事委员。1944 年任乌克兰人民委员会主席,领导克服饥荒和重建解放后的乌 克兰。战后初期任乌克兰部长会议主席和乌克兰党中央第一书记。1949 年 12 月起先后任联共(布)党中央书记兼莫斯科州委第一书记、苏共中央第一书 记、苏联部长会议主席。
赫鲁廖夫(АндрейВасильевиqХрулё,1892— 1962)苏联红军总后勤部长(1941—1946,1943 年改称后勤部长)。十月革 命时为赤卫队员。1918 年加入俄共(布)党和红军,参加国内战争。后历任 师政委、莫斯科军区政治部副主任、国防人民委员部财务部长和总务部长、 红军供应部长和总军需部长(军需勤务中将衔)。苏德战争爆发后,出任副 国防人民委员兼红军总后勤部长。1912—1943 年兼任交通人民委员。1943 年获大将衔。战争期间,组织后方力量和各种运输手段,保障前线作战部队 的后勤供应。战后曾任苏联武装力量部(1950 年起为军事部)副部长兼武装 力量后勤部长、政府的汽车运输和公路部、建筑部副部长等职。
赫尔四原则 美日谈判期间美国国务卿*赫尔提出的四项原则。1941 年 4 月 16 日美、日就*《日美谅解方案》谈判时由赫尔正式提出。内容为:(1) 尊重一切国家的领土完整和主权;(2)维护不干涉别国内政的原则;(3) 维护包括通商机会均等在内的各项均等原则;(4)除以和平手段改变现状外, 不破坏太平洋地区的现状。
赫尔克里士(Herkules)又称“大力神”。德、意夺取马耳他的行动计 划代号。1942 年春夏,德、意计划以海上登陆和空降作战的联合行动攻占马 耳他岛。后因北非陆上战亭和在苏德战场上发动夏季攻势的需要抽走驻西西 里的德国空军,行动日期被推迟。希特勒和德军将领遂企图以持续的空中攻 击和海上封锁使马耳他瘫痪,又认为一旦德军在埃及取胜,英国将弃守马耳 他。该计划一再推迟,后终未实施。
赫尔利使华 大战末期,美国政府派遣*赫尔利来华“调解”中国国共 关系的活动。1944 年日军发动*豫湘桂战役,国民党军队一溃千里。美国为 早日打败日本,并使战后中国成为它在远东的有力支柱,在加强对国民党军 队控制的同时,力争联合包括中共武装力量在内的一切抗日军队,进而用政 治手段解决中共问题。1941 年 8 月中旬,罗斯福决定派遣赫尔利以总统特使 身份使华,支持蒋介石的领袖地位,调解国共矛盾,统一中国境内的一切军 事力量。9 月 6 日,赫尔利经莫斯科飞抵重庆,初着重于解决史迪威与蒋介 石的矛盾。11 月 7 日,为调解国共两党关系,赴延安与毛泽东等会谈。10 日签署了《中国国民政府、中国国民党和中国共产党五点协议草案》,规定 改组国民政府为民主联合政府,承认所有党派的合法性,实行民主改革,承 认所有抗日军队,公平分配美援租借物资。但蒋介石反对此协议。赫尔利返 重庆后便撕毁协议,要求中共接受国民党提出的“整编”中共军队,由蒋介 石统一指挥全国军队等三点“反建议”。11 月底,赫尔利出任美国驻华大使。 1945 年 1 月 7 日,赫尔利致电毛泽东提议国共继续谈判。随后国共恢复谈判, 但不久又破裂。
赫尔利便公然反对美国援助中共武装力量,并声明美国只同蒋介石合 作。战后,赫尔利在华继续奉行反共政策,于 1945 年 11 月去职。
赫尔备忘录 *美日谈判后期美国提出的方案。1941 年 11 月 26 日由美 国国务卿赫尔交予日本驻美大使野村吉三郎和日本特使来栖三郎。作为对* 《日美协定乙方案》的答覆。共两个部分,第一部分以*赫尔四原则为基础; 第二部分的主要内容有:(1)缔结美、英、中、日、荷、苏和泰国之间的互 不侵犯条约;(2)缔结美、英、中、日和泰国关于尊重印度支那领土完整的 协议;(3)日军从中国和印度支那撤走;(4)除重庆政府外,不支持中国 其他的任何政府或政权;(5)放弃在中国的治外法权;(6)缔结贸易协议; (7)暂时解除资金冻结;(8)稳定美元和日元的兑换牌价;(9)本协议比 其他一切协议处于优先地位;(10)争取其他国家同意本协议的经济和政治 原则。12 月 7 日(当地时间)日本发动珍珠港事变后正式拒绝。
赫斯飞英事件 苏德战争爆发前夕德国纳粹党党魁之一*赫斯单独驾机 飞往英国的事件。1941 年 5 月 10 日黄昏,赫斯驾驶一架*Me-110 式歼击机, 从德国的奥格斯堡起飞,于当晚飞抵苏格兰汉密尔顿公爵庄园附近跳伞降 落。赫斯着陆后即声称负有促使英、德媾和的“特别使命”而来,此后曾同 英国官员进行了几次秘密会谈。赫斯提出的媾和条件为:英国承认德国在欧 洲大陆自由行动并归还德国以前的殖民地,德国则允诺英国保持其殖民帝国 的地位。丘吉尔政府对此事采取“保持缄默、搁在一边”的态度,仅简短报 道赫斯抵英的消息。希特勒在事件发生后逮捕了一批有关人员,并在报刊上 宣传赫斯“精神失常”。此事件一度被苏联视为英、德勾结反苏的佐证。至 今其背景、动因和谈判情况仍说法不一。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