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孟明三次败在了晋国的手里,秦穆公却还是依然重用他,孟明视于是增修国政,重施于民,散尽家财,抚恤烈属,每日操演军士,勉以忠义。晋国的元老级人物赵衰听说此事后赞叹不已,对大夫们说:“秦军如果再一次前来,我们一定要避开他们。《诗》说:‘怀念着你的先祖,修明你的德行。’孟明视想到这两句诗了,所以他进一步修明德行,而且从此自强不息,坚持不懈,这样的人太可怕,我们是打不过他的!”
秦军为什么会又败在晋军的手里,道理很简单,兵比人家少,才四百乘,而城濮之战时晋国的三军就已经有七百乘了,到后来晋国增加到了五军,其军队恐怕已经超过了千乘。秦晋实力悬殊,胜负自无悬念,但是接连的失败并没有让穆公和孟明视灰心,反而更加激发了他们的斗志,于是他们卧薪尝胆精心准备了一年,终于又训练出了一支更加强大的秦国军队。公元前624年五月,孟明视再次请求攻打晋国,并希望穆公能亲自督战,孟明视当着文武百官发誓道:“若今次不能雪耻,誓不生还。”
年迈的穆公答应了孟明视的请求,并道:“寡人凡三见败于晋矣。若再无功,寡人亦无面返国也。”
于是,秦穆公起倾国之兵五百乘,由蒲津关而出,攻打晋国。秦军渡过黄河以后,孟明视就下令焚毁全部的船只,穆公问孟明道:“元帅为何焚舟?”
孟明视答道:“此番伐晋,不胜无归,所以我烧毁渡船,自绝后路,以示誓死克敌,有进无退!”(原来项羽的“破釜沉舟”是从老秦那儿学来的。四百多年后天下无敌的大秦帝国最后就是因为这个“破釜沉舟”而主力丧失殆尽,从此彻底崩盘,难道这冥冥之中真的有天意?)
秦国的士兵们听了主帅的豪言壮语,也群情激昂,他们齐声高歌道:
岂曰无衣?与子同袍。王于兴师,修我戈矛,与子同仇!
岂曰无衣?与子同泽。王于兴师,修我矛戟,与子偕作!
岂曰无衣?与子同裳。王于兴师,修我甲兵,与子偕行!
这首诗《无衣》选自《诗经·秦风》,翻译过来就是: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穿一件大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戈和矛,和你同仇敌忾!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内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矛和戟,和你共同作准备!
谁说没有衣裳?和你同穿一件下衣。君王要起兵,修整好铠甲和兵器,和你共同上前线!
这,就是秦国士兵真正的强大之处,他们没有楚国人那些充足的后勤补给和强大的武器装备,也没有晋国人的那些精妙的战术谋略和丰富的兵源基础,但是他们拥有一颗勇敢的心,他们永不放弃,他们永不言败,他们为了理想为了国家可以抛头颅洒热血,这种精神就叫做自强不息,这些人就是秦国人的脊梁,也是中国人的脊梁,而正是我们这些先辈流传下来的这种精神,让我们中华民族能够一次次地击败异族对我们的侵略和压迫,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就这样,这些同仇敌忾的秦国士兵,雄赳赳气昂昂,跨过“鸭绿江”,直接攻入晋国本土,没几天工夫,就攻陷了晋国的王官(今山西闻喜西)和鄗(音郊)地,在秦国的哀兵面前,不可一世的晋国军队变成了缩头乌龟,他们纷纷退守城中,任由秦军在自己的国土上纵横驰骋。
秦帅孟明视终于实践了三年前“三年之内,拜君之赐”的誓言。
晋军既然不敢出战,秦军于是从茅津渡过黄河进入南岸崤陵故地(晋国人现在可不敢再在这里搞伏击了),他们决定在这里掩埋在崤之战中死去的三万秦军将士,为他们举行一个迟来的葬礼。
孟明视又回到了这个伤心地。
三年了,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痛苦与纠结,他没有一天不期待着为这三万将士报仇雪恨,这一天,总算被他等到了。
三年了,三年前秦军将士们的哀号仿佛还在他的耳边萦绕,而三年后古道里秦军将士的累累白骨和渗入草根黄土中的点点血痕历历在目,这些无名的战士,就这么凄凉地长眠在这个幽静的山谷里,等待着他们的亲人来为他们收拾骸骨。
三年了,他们终于来了,这一千多个日日夜夜的辛苦与执著,总算没有白费。
没有人说话,大家都在默默地悼念着自己的战友,这是生者与亡者的一次心灵交汇,此时此刻,崤陵的山水作证,我们秦国人绝对不会让这样的惨剧再次发生,历史,绝对不会重演。
没有人发令,大家开始自发地在山谷里四处收殓尸骨,就在崤陵的山坡上为牺牲的将士们堆土立坟,宰牛杀马,举行葬礼。
秦穆公穿上白色的丧服,亲自祭奠,他跪在地上,一面洒酒,一面忍不住放声大哭起来。孟明视诸将伏地不能起,三军将士亦齐声恸哭,哀声遍野。
三年来所有的悲痛,都化作了这一刻的泪水,因为他们明白,无论他们打了多大的胜仗,也无法换回这三万将士的生命了。
这时候,幽静的山谷突然下起瓢泼大雨来,原来哀到极处,连上天都要为之落泪。
大雨下了三天三夜,而这场祭奠仪式也举行了足足三天三夜,直到第三天,穆公才宣布班师回国,而秦晋之间的恩恩怨怨,总算是暂时告了一个段落。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