伍子胥叹道:“哎呀!我伍子胥得有今日,皆你父渔丈人所赐,苍天为证,我怎么敢忘记呢?”说着,下令全军撤退,解围而去。对伍子胥而言,报恩与报仇同样重要。
快意恩仇,伍子胥果然是个大丈夫!
吴军退后,郑献公大喜,遂兑现自己的承诺,将上百里的土地封给了年轻的渔夫。这段佳话很快传遍了全国,国人皆尊敬地称他为“渔大夫”。今天在新郑市区东黄水河(古溱水)东岸人民路北侧,有两座墓冢东西并排在荒岗上,据说就是“渔丈人”和他的儿子“渔大夫”的安息之所。
伍子胥回到楚国后,开始重新加紧谋划对付随国的反吴武装力量。一日,伯嚭终于忍不住问他道:“我始终想不通,你为什么突然从郑国退兵了呢?这不是你的性格啊!”
伍子胥一笑,便将当年渔丈人渡江救他的事情原原本本地说了一遍。
伯嚭听了,思索良久,突然道:“不对啊,你这个事情有个天大的疑点,怎么讲都讲不通!”
“疑点?”
“没错,听你叙述,当年你渡江之事,只有你和渔丈人两个人知道,你既然没有告诉过任何人,且渔丈人也已经死了,那他的儿子是怎么知道的,而且还将其中的细节知道得如此清楚?莫非那渔丈人没有死?”
“不可能,我那时候在岸边等了足足半个时辰,都没看到渔丈人从水里出来,他肯定已经溺死了,绝无生还可能。”
“这可就奇怪了,难道说是,是……鬼?”
“鬼你个大头鬼啦!反正我已经报了恩了,至于报的是人是鬼,我不管!”
与此同时,郑国的新贵“渔大夫”并没有赶着去上任,而是偷偷地来到了淮河边一座清幽的庄园内。适逢早春,淮河一带刚下完公元前505年的第一场雪,就连庄内从淮河引进来的一条小溪都结上了一层厚厚的冰,只见溪边坐着一个蓑衣少年,溪里有凿好的洞,正拿着渔竿钓鱼呢!
少年一边钓还一边吟道:
千山鸟飞绝,
万径人踪灭。
孤舟蓑笠翁,
独钓寒江雪!
好眼熟,此灰衣少年正是那个帮伍子胥找到楚平王墓冢的江湖闲乐生。他怎么突然又在这里出现了,而且还认识渔丈人的儿子?
渔大夫三步并作两步冲到闲乐生的面前,顿首拜道:“大师,您果然料事如神,原来你讲的都是真的,如今我父亲终于可以不用死得籍籍无名了,您的大恩大德,小的没齿不忘。”
江湖闲乐生仍专注地钓着鱼,头也不抬道:“请你不要叫我大师,这对我是一种侮辱。”
渔大夫又拜:“对,对,您不是大师,您就是一神仙!十七年前,我父亲突然莫名其妙地淹死了,留下我和母亲受尽痛苦和磨难。这时候,正是您给我指点了一条明路,让我去郑国找伍子胥,说有荣华富贵在等着我,果然一切都被您料中了。如果您不是神仙,又怎么会知道这些呢?”
闲乐生突然一抬头,笑着说:“错,我并不是什么神仙,我之所以知道这么多,只因为两个字。这两个字在我们那个时代来讲真是俗不可耐,但恐怕又不是你们这个时代的人能理解得了的。”
渔大夫急问:“哎呀,到底哪两个字啊,说说看嘛,说不定我能明白。”
闲乐生沉吟道:“好吧,那我就告诉你,这两个字就是:穿——越。”
第七章 楚昭王的成长
壹 英雄泪
当郢都城破、楚王奔随、整个楚国一片风起云涌的时候,在夷陵山区(即三国时陆逊大败刘备的那个夷陵之战所在地)中,躲着一个几乎要被大家遗忘了的牛人——申包胥。
当年,伍子胥仓皇北顾,途中好友申包胥放了他一马,并跟他说过一句“子能亡楚,吾能存楚”这样响当当的誓言。现在,既然伍子胥已经报了仇完成了他的任务,那么申包胥也是时候实现自己的诺言了。
他一定要赶走吴兵,恢复楚国的大好河山!
于是,申包胥一面在夷陵山区组织游击战,一面给伍子胥写了一封信,义正词严地斥责他说:“你这样报仇,岂不是太过分了一点吗?怎么说你也曾当过楚平王的臣子,死者为大,虽然他曾对不起你,但你也不能鞭打他的尸体而侮辱一个死人呀?你这样真是太惨无人道了!”
确实,在中国人的传统观念里,一个人死了,那一切仇怨也该可以一笔勾销了。所以,伍子胥的行为,在世人的眼中,未免有些离经叛道,让人无法接受。
伍子胥接过信,沉默良久,双目泛起了泪光:老申呀,你骂我的每句话都对,可是我,我身不由己啊……
数日后,申包胥收到了伍子胥的回信,上面只有一句话:“吾日暮路远,故倒行而逆施于道也。”
申包胥长叹了一口气:伍子胥说得也没错,仇恨纠结到了这个地步,他也没办法控制自己,看来要劝他退兵是不可能了……罢罢罢,我干脆冲出山去和吴国人拼了算了!……不行,我这么披甲执刃赴强敌一死,伏尸流血,其作用也只不过是一兵一卒,还不如留得有用之身,去向诸侯搬兵来救。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