颠沛流离、漂泊他乡的公子小白,终于等来了他梦寐以求的机会,然而很不幸,这个机会并不只属于他一个人,他必须通过一场殊死的斗争,一场你死我活的兄弟相残,才能夺得。
为什么这么说呢?原来,当时齐僖公已成年的儿子一共有三个。
长子诸儿,即齐襄公,嫡出,名正言顺的君位继承人,当了十二年国君被杀,很惨很丢人。
次子公子纠,庶出,但其母鲁女深受僖公宠爱,更兼鲁为传统大国,公子纠靠山雄厚,又有管仲、召忽等贤人辅佐,所以他在国内的呼声最大。公子纠在齐国内乱发生之前也逃走了,目前就避难在鲁国。用脚趾头想都知道,公子纠当然也不会放过这个夺取君位的大好机会,鲁国也更加不会放过这个干涉齐国内政的大好机会。
谁叫齐襄公给鲁国人戴了一顶绿油油的大帽子呢?现在不趁此机会占齐国些便宜,那不傻吗?
三子便是我们的公子小白了。比起幸福的公子纠来,小白那可真是一个苦命孩子,母亲卫姬死得早,父亲僖公给他安排的政治班底也远不如公子纠雄厚(只有鲍叔牙一人),母家卫国虽是周初分封的老牌大国(周文王子康叔始封),但最近也是连年动乱,国君卫惠公整天忙于镇压国内反对势力,哪里还有工夫管齐国的闲事儿。看来指望外援是不大可能了,小白只能自己找门路,先逃到潭国(今山东济南西南),遭到拒绝,后来又逃到了莒国,这才安定下来,而且一待就是足足八年之久。
奔莒此举看似无奈,其实很有远略,它为小白在夺位过程中挽回了不少劣势。
首先,莒国(五帝之一少昊后人封国,位于今山东莒县)是个小国,远不如齐鲁富足,再加上是寄人篱下,小白这八年生活之困窘可想而知,但正如孟子所言,天将降大任于斯人也,总是要让他经受些苦难的,而且莒国有个好处是离齐都临淄(今山东淄博)非常近,只要有啥风吹草动,小白就能迅速赶回,占得先机。卫国(都朝歌,今河南淇县)就太远了,跑来跑去多耽误事儿!
事实上,小白之后,齐国每生大乱,齐国国君总是第一时间逃到莒地去,比如战国时齐愍王和齐王建都是如此,那地方好哇,离临淄近又兼山林密布,打不过也可以躲起来打游击战,积累力量东山再起。
其次,莒国是个小国。正因为它是小国,所以它不会像鲁国那样想着控制齐国,这才是最重要的。
基于以上考虑,小白放弃了卫国逃到了莒国,并密切注视齐国动向,就像一只等待猎物的狮子,看似漫不经心,实则身体每一块肌肉都绷紧了,只等一次冲刺!
终于,内乱爆发了,但齐国几乎所有人都不看好小白,只有两个人例外。
这两个人,一个就是小白的家庭老师与忠诚守护者,齐国士人鲍叔牙。另一个就是小白的少时故友与政治同盟军,齐国卿大夫高傒。
鲍高二人中,论能力,当然鲍叔牙更胜一筹,但论身份地位,高傒对小白的帮助更大。因为高傒并不只是一个普通的卿大夫而已,他是上卿,而且不是普通的上卿,他与另外一位上卿国懿仲一样,皆是由周天子亲自任命,世代袭有监国之位的命卿,拥有单独朝贺周天子的资格,其威望地位,仅在齐侯之下。打个不太恰当的比方,如果说齐侯是部级干部,那么高、国二氏就是副部级干部。现在齐侯没了,当然他俩说了算。
然而,国懿仲的态度,更倾向于公子纠些,因为毕竟长幼有序,按照周代的宗法制,大哥死了没有子嗣,理应由二弟继承,怎么轮也轮不到三弟。
高傒虽然很中意小白,但祖制不可违,没办法,他只好跟着国懿仲去到蔇地与鲁国国君鲁庄公(鲁桓公与文姜之子)会盟,商量送公子纠回齐国继任君位的事情。
但是很奇怪,从《左传》的记载来看,公孙无知是在公元前685年春天被杀死的,鲁国却直到夏季还没有把公子纠送过去。这极有可能是鲁庄公基于本国利益的原因,向齐国索取条件,双方谈不拢,所以才拖了这么久。
如果这个猜测成立的话,那么之后发生的事情就很好解释了。鲁国趁着齐国内乱漫天要价,迟迟不肯送公子纠回国,国懿仲等不了,于是在高傒的劝说下单方面背盟,暗中召小白回国接任君位。
由此可见,在政治斗争中,内援远比外援更加重要,这就叫近水楼台先得月。
然而,事情并没有那么简单,要知道,政治斗争可不是赛跑,谁先听到枪响先起跑,谁就能先到达终点,别忘了,它是可以犯规的。
首先犯规的是鲁庄公,他听说齐国大夫竟然背盟暗中召回小白,大怒,遂于该年夏,兴师数万,浩浩荡荡,携公子纠往临淄进发。
你可以说这是护送,也可以说这是胁迫,总之,鲁庄公跑不过就打,打完了运动员打裁判,不管怎样非要赢了比赛不可。
第二个犯规的就是管仲,与鲍叔牙身份类似,他是公子纠的家庭老师兼“忠诚”守护者。此人也天生是个功利主义者,他从来就不相信什么“费厄泼赖”(即fair play,公平竞争之意)。
管仲认为,召集大军太耗时间,等到临淄,小白早回齐国把生米煮成熟饭了,不如由自己带几个人率先出发,昼夜兼程前往阻截小白,然后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干掉他,公子纠没了竞争对手,跑多慢都稳获冠军!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