晋南地区清明要蒸大馍,中夹核桃、红枣、豆子之类,称为“子福”,取意子孙多福,全凭祖宗保佑。晋北地区,则习惯用玉米面包黑豆芽馅食用。陕北的榆林和延安节前要蒸“子推馍”和做面花,蒸出来的面花栩栩如生,犹如艺术珍品,既可自己食用又能馈赠亲友。
第二年清明时分,文公又率众臣到绵山焚烧林祭奠介子推,发现那棵老柳树竟然死而复活,长出了翠绿的嫩条。文公坚信这棵树是介子推的英魂显灵,便将柳树命名为清明柳,还要求晋国百姓家家门前插上柳枝为介子推“招魂”,登绵山踏青,扫墓野祭,抒发思念之情。这就是现在“清明节”的由来。
由于寒食节和清明节相离太近,到了唐宋以后,人们渐渐地就把这两个节日混成了一个节日,而祭奠介子推的习俗也慢慢演变成了祭扫先人,于是,每当到了清明时节,大家都会“清明时节雨纷纷,路上行人欲断魂”,一家人扶老携幼,带上供品,三三两两,先先后后地,纷纷走往自家的祖坟,烧一点纸钱,清理一下祖先的坟茔,寄托自己的哀思。
现在的清明节已经完全演变成单纯的扫墓了,其实古代清明节的习俗是非常丰富的,一方面是“天朗气清,惠风和畅”的好天气,春游、放风筝、踏青、种树,另一方面也祭扫新坟、旧坟,悼念逝者。相传古人因为清明节要寒食禁火,为了防止寒食冷餐伤身,所以人们都要来到户外参加一些体育活动,健体强身,比如有荡秋千、蹴鞠、打马球、插柳等等。由此可见古人真的要比现代人浪漫得多,扫墓与踏青相融,追缅、祭奠先人与赏玩春光叠合,既有祭扫亡灵的悲酸泪,又有踏青游玩的欢笑声。其实清明节不就是应该这样吗,适时寒冷的冬天已经过去,充满了生命与希望的春天已经到来,天气清朗,万物萌动,风和日丽,大家一起缅怀过去,展望未来,生灵死魄,阴阳交融,共叙离别的思念,一起在田野里,敞开胸怀,放飞心灵,享受大自然的恩赐。介子推地下有灵,如果知道了自己的事迹被广为传颂,成为后人不可或缺的习俗和节日,也应该欣慰有加,含笑九泉了。
17 打开称霸的道路
内乱平了,功臣也赏了,革命既已成功,现在就应该发展经济了。十九年的流亡生涯,使文公和他的一帮大臣更加了解民间的疾苦,更加明白安定和谐对一个国家的发展是多么的重要,于是他们汲取各国经验,整顿国内政治,安抚人心,省刑薄敛,通商礼宾,拯寡救贫,晋国很快便强盛起来了。
国家一富强,晋国的国际地位也相应地提高了,联合国安理会主席周襄王郑特地派了两个特使宰孔和内史叔兴来到晋国,向文公颁赐侯伯的任命。这可是与当年齐桓公同等的荣耀,晋文公非常兴奋,将两位特使以诸侯的级别好好地招待了一番,住的是宗庙(最高级别的宾馆),吃的是九牢(最高级别的大餐),临别的时候还送了不少珍贵的纪念品。宰孔和叔兴吃人嘴短拿人手软,回去后自然少不了要在周襄王面前帮文公大大地美言几句,襄王一开心,就把晋国列入了联合国常任理事国,派往晋国的使者接连不断。春秋五霸中其他四霸都是费尽心思求取霸业,晋文公的霸业,倒更像是主动送上门来一般。这才是真正的霸主风范。
周襄王之所以这么做,也是形势使然,当今天下危机四伏,齐宋等大国又已一蹶不振,只有晋国自内乱结束后欣欣向荣,面对复杂的国际环境,周襄王必须未雨绸缪。
他第一个担忧是:王室南方的郑文公自从投靠了南霸天楚成王,胆子变得越来越大,先是欺负自己的老伙计滑国(姬姓,今河南偃师缑氏镇),接着又扣留了自己派往郑国为滑求和的使者伯服,真是越来越不像话了!
他第二个担忧是:王室西边的狄人(此为赤狄族,非重耳之母家白狄)和王子带勾结,对自己的王位虎视眈眈,这两颗定时炸弹,不知何时就会突然爆炸!
为了解除目前越来越危险的局势,襄王决定一方面交好晋国,一方面跟狄人和亲,娶了狄君的女儿叔隗(这个叔隗不是先前嫁给赵衰的那个叔隗,刚好同名而已,不过这两个叔隗都是赤狄有名的美女,有“前叔隗,后叔隗,如珠比玉生光辉”的艳名)。
襄王犯了个大错误,并不是所有老头都跟重耳、赵衰那般能消受艳福的,叔隗这个美女就更喜欢年轻帅气的小伙子,偏偏襄王的那个倒霉弟弟叔带长得玉树临风潇洒倜傥,还有广阔的胸肌加强健的臂膀,一下子就把叔隗给电晕了。这两个饥渴的家伙真叫一个王八对上乌龟眼,一时间,天雷勾动地火,地火引燃干柴,相见恨晚激情勃发春风一度半晌贪欢,完全完全fall in love了。
笔者并非一个男权主义者,叔隗选择了自己的爱情,这本也没有错,可惜世上没有不透风的墙,襄王很快知道自己戴上了自己亲弟弟的绿帽子,大发雷霆,将叔隗贬入后宫,封锁其门,只用狗洞送饭食进去。叔带见事情败露,就仓皇逃奔到狄地,把叔隗被贬的事情跟狄君添油加醋地说了一番,那狄君本来就跟叔带有一腿,又听说自己的女儿被关了,不由大怒:“好你个周天子,竟敢虐待我的乖女儿,寡人非把你赶下台不可!”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