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是南唐、后蜀怎么办?
北汉怎么办?
先解决哪一个?先动契丹,还是先动南唐,抑或先动北汉、后蜀?
契丹之外,体量最大的是南唐。它几乎奄有了大半个江南,还占据了江淮之地,就是这个江淮之地,让南唐有了令人羡慕的北部屏障。
乱世中,南唐何以做到这一步?
杨行密斩杀朱延寿
南唐的前世今生,与当时一个自称为吴国的藩镇有关。
吴国,是“五代十国”中的“十国”之一,第一任首领为杨行密。
大唐帝国晚期,杨行密为淮南节度使,治所在扬州。后来因为有功,得到提升,被大唐拜为吴王,建都广陵(也即扬州),称江都府。
传统中国职务的行政级别,“帝”,最高,全国只能有一个“帝”;如果有两个或两个以上,那就意味着国家处于分裂状态。但是“王”不同。一个版图内可以有多个“王”。作为“王”,一般都据有领地,如果没有领地,也会有“汤沐邑”,也即圈定一块地方,将这个地方的租税收入划拨给他,等于是该“王”的固定的税收来源地。这个领地,就可以称之为“国”。“王国”在“帝国”之下,是可以和平存在的,不算是国家分裂。“王”是被“帝”“封”的,因此“王国”又称为“封国”。
“王”之下,才是“公侯伯子男”诸爵位。这类爵位一般没有领地,但可以“食邑”,也即“吃地方”,有地方贡献租谷、布帛、钱粮、草料什么,可以折合成粟米,计量单位为“石”,统计单位为“户”。所谓“万户侯”,就是“食邑万户”。如果每户缴纳租税二斗,万户就是“二千石”,就可以称“食二千石”。当然,“食”多少户,很多时候是虚数,实际得到的要少得多。
有辖地的“王”,比较威风,基本上就是一个小于帝国的独立王国。历史上的独立王国很多,有人干好事,有人干坏事,都以自己的行为影响了地方,甚至比帝国对地方的影响还大。所以,从大的历史脉络来看,“帝”对中国影响最大;但如果细细地做计量分析,“王”可能比“帝”对中国的影响更大。
杨行密所据有的“江都府”,可以称为一个“国”,史称“吴国”,是被大唐“帝国”封赏的一个“王国”。
“吴国”辖地包括今江苏、安徽、江西、湖北等地,有州郡一百多,是个事实上的大“国”。
说来杨行密这个人物,够得上江南一大枭雄。他出身贫寒,但长得人高马大,有力,能举起三百斤的东西,一天可走三百里路。早年参加江淮地区的造反活动被抓,但就像郭威因为被主帅喜欢,虽然闹事,还是被有意释放一样,杨行密也遇到这样一个欣赏他的人,将他放掉。
大唐时代,他曾被招募到宁夏去戍守,一年期满,返回家乡庐州(今属合肥),但有军吏不喜欢他,欺负他,令他再戍守一年。杨行密接到通知,啥也不说,准备了行囊就出发,特意路过这个给他使坏的军吏门前。军吏假装没事人,问他:“您呐,这是要干吗去啊?”杨行密走近他,大声道:“干吗去?来取你的项上人头!”说着当即砍下军吏的脑袋,提着就出了门,开始造反,占据了庐州。这就是杨行密“起家”之始。
在后来的日子里,他不断扩大地盘,在江淮之间跟人打了许多次惊心动魄的战斗,最后拥有了江淮和江南的十几个州郡。
杨行密独处的时候,据说常有一个黑衣服的人侍奉在他的后面。后来他有了军队,一律弄一块黑布裹在脑袋上,史称“黑云都”。
跟随他一起起兵的人有个朱延寿,此人比杨行密手段还要辣,打仗时,多次以少击众而获胜,靠的是他说一不二的“纪律性”。据说,他安排的战事,如果不胜,所有退后的士卒一律杀之。而且他下的命令,不准许有一点折扣。有一次与后梁军队作战,他让士卒二百人带着大剑前往,但又指着其中一个士卒让他留下。这个士卒为了表现自己的忠诚和勇敢,就说:“我也愿意去杀敌效劳!”朱延寿当即将他斩首。这就是所谓“令必行”。士卒们怕他比怕敌人还厉害。这个人是杨行密太太的兄弟。
朱延寿在杨行密做了节度使之后,有了背叛之心,很想夺了杨行密的位置,自任藩帅。在镇守寿州(今属安徽六安)时,他就与后梁的军队有了勾结。这事让杨行密开始警觉起来。
杨行密镇守扬州,做了两件事,来解决朱延寿。
第一件事,他知道朱延寿性情忮刻,待士卒狠毒,于是反其道而行之,开始对将士们施行怀柔政策,尽可能地笼络人心。当时军中很多盗贼,杨行密每一次抓到盗贼之后,都将所盗之物还给盗贼,而后放回,还悄悄告诉说:“千万别让朱延寿知道啊!他知道可放不了你啦!”但事后,杨行密则用一种办法让朱延寿知道盗贼之事,盗贼于是还是被杀。
这样,军中就有了对杨行密的好感。
第二件事,他开始装瞎子。他假装说有眼病,一直装了三年,每一次接见朱延寿那边来的使者,一定要错乱一些物件,显示自己眼睛已经快瞎了的样子。在家里走动,好几次撞到柱子上,几乎撞晕,要朱夫人救治,才得好转。这个朱夫人以为自己的丈夫真的瞎了,与家中的仆人多年通奸,现在来来往往的,躲着所有的人,但就是不避杨行密。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