扬州副市长、工部侍郎冯延鲁先生,一看跑不掉,灵机一动,临时削发,披上僧服,躲进佛寺。周师进入扬州,占据各个要紧处,一面灭火,一面捉拿守城官员。不久,冯延鲁被认识他的人告发,做了俘虏。
这位冯延鲁,乃是大词人冯延巳的异母同父兄弟,在江南也是一才子。他削发后本来准备寻找机会南逃的,没有想到被韩令坤押送到了柴荣面前。
当时寿州战起,南唐多次兵败,害怕亡国,派出了翰林学士、户部侍郎钟谟,以及文理院学士、工部侍郎李德明,到寿州城下来见柴荣,奉表称臣,要求停战。二人带来了皇帝的御服、江南产名贵汤药,还有金器一千两、银器五千两,缯锦两千匹,犒军牛五百头,酒两千斛。
钟谟、李德明都是很自负的人物,史称“辩口”了得,能说会道。柴荣琢磨这两人来,肯定要有一番游说,于是“盛陈甲兵而见之”,大帐外兵器阵仗,铠甲鲜明,刀枪林立,柴荣自己也是一身戎装,英武之相,自有气场。等二人入帐后,不待他们说话,柴荣劈头就是一顿呵斥:“尔主自谓唐室苗裔,宜知礼义,异于他国。与朕止隔一水,未尝遣一介修好,惟泛海通契丹,舍华事夷,礼义安在?且汝欲说我令罢兵邪?我非六国愚主,岂汝口舌所能移邪!可归语汝主:亟来见朕,再拜谢过,则无事矣。不然,朕欲观金陵城,借府库以劳军,汝君臣得无悔乎!”
你们君主还自称是大唐皇室的后裔,那就应该懂得中国礼义与别的国家不一样!尔等与朕只有一水之隔,这些年来,却未曾派遣过一位使者来与我修好,建立友好关系,反而漂洋过海去勾结契丹!舍弃华夏而臣事蛮夷,礼义安在!这次你俩来,是想游说我,准备让我罢兵休战,是不是?哈,我可不是战国时六国那样的愚蠢君主,岂是尔等口舌所能改变主意的人!尔等可回去告诉你家君主:马上来见朕,下跪、再拜,认罪、谢过。那就没事啦!不然的话,朕打算亲自到金陵城逛逛,要借用金陵国库来犒劳我的军队。想好:尔等君臣不要后悔!
柴荣出生于河北邢台,我想象他这一番话,如果操邢台老家的口音说出来,会格外有味道。
当下钟谟、李德明二人被吓得发抖不敢说话。
这时节,冯延鲁也被押到了。
人们看到曾经在南唐威风凛凛的学士也是将军,如今一副倒霉相,冯延鲁这位昔日被人目为奸佞的“五鬼”之一,还一身和尚服打扮,不禁嘲弄他们说:“昔日旌旗,拥出坐筹之将;今朝毛发,化为行脚之僧。”过去在旌旗之下,曾经被人拥戴着的坐筹帷幄之将,现在头上的毛发不知哪儿去了,居然变了一路化缘的行脚和尚。
周世宗柴荣听到这话,觉得好玩,很高兴,想想这个冯延鲁,也没有什么大罪,就放他回去了。
吴国杨氏绝嗣
冯延鲁似乎命运不济。他之前扬州留守是周宗,就是李煜时代绝色女子大小周后的父亲。周宗在南唐做官,享尽荣华富贵。周宗后来又从扬州到金陵,后来赵匡胤兵下江南,围城前,周宗病逝。时人都认为周宗太有福气,在扬州,扬州平安,离开扬州,扬州失陷;在金陵,金陵平安,病逝金陵,金陵失陷。南唐第一名相宋齐丘甚至在给周宗吊丧时,抚着周宗的棺材哭道:“君大黠,来亦得时,去亦得时。”
先生太诡异啦,生也是时候,死也是时候。
李璟听了这话很是不高兴。
冯延鲁回到金陵后,李璟也没有难为他,继续做官,后来还与赵匡胤打过交道,而且有功于南唐,这是后话,暂且按下不表。
韩令坤下扬州,发出告示,慰问安抚扬州百姓,于是一城士庶,都在兵火之余,安顿下来,没有大乱。
随后,韩令坤奉旨开始向泰州用兵。
这时候,泰州发生了一件惨案。
南唐主李璟知道泰州难保,急令园苑使尹延范到泰州,将原来的吴国让皇帝家族迁徙到镇江。所谓让皇帝,就是将皇位禅让给南唐开国君主李昪的吴国末帝杨溥。按照一种记录的说法,李昪、李璟,都待杨溥不错(另一种说法则与之相反,暂不论)。杨溥死后,其家族继续享有优厚待遇。现在周师临近,他们不想使让皇帝的后人落在后周手里,于是,在忙乱中不忘记迁徙这一支族人。
当初,杨溥在镇江病逝或遇害(史上两说并存,容当后表),他的家族眷属都还居住在泰州廨舍。先主李昪受禅之后,事务繁多,没有来得及关注杨溥后人,等到听说杨溥病逝,这才对儿子李璟说:“我们现在的这个邦国,本来是人家杨氏的;国君也是人家杨氏的;但天地天命有变,偶尔转移到我身上而已,看来顺逆的形势,无常。但越是这样,越要注意怜悯杨氏孤儿孤女。他们侨居于泰州,以后要迁徙他们到镇江。要注意赡养、抚育,不要让他们流离失所。男女婚嫁,要由官方负责补给所需。”
但这事也一直耽搁着没有动。现在战事起,李璟想起李昪的嘱托。
杨氏是个大家族,尹延范认为战乱期间,道路艰难,担心杨氏叛乱,于是擅自做出决定:“尽杀其男子六十人”,只将杨氏女眷送过江来。
李璟闻听大怒,将尹延范腰斩。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