赵赞屯延州(今陕西延安东),可与秦州、凤州自成三角,赖此而安西北羌戎,也可遥观西南后蜀,令彼不可觊觎天朝,不得东出。
姚内斌守庆州(今甘肃东部庆阳市),西戎不能东进。
董遵诲屯环州(今甘肃东部环县),与姚内斌互为声援。
王彦升守原州(今宁夏固原),西北重镇在此,当为羌戎不可逾越之地。
冯继业镇灵武(今属宁夏),与王彦升互为掎角,以备西戎。
这都是日后南方用兵时,必须在北方预作的重大安排。
在以后的日子里,老赵待边关将士,别有心法。
名将李汉超,镇守关南十几年。此地近邻契丹地界,但契丹因为惮服李汉超大名,多年不敢来犯。可有一年,当地有百姓到汴梁上访,告李汉超“强娶己女为妾”,“借了老百姓的钱不还”。
老赵召来上访者,问他:“你家丫头可以嫁给什么人啊?”
上访者答:“可以嫁给农家的。”
又问:“李汉超没到关南时,契丹何如?”
对曰:“每年都被契丹侵暴得很苦。”
又问:“现在怎么样啦?”
对曰:“现在契丹不敢来了。”
老赵说:“你看看。汉超,是朕的贵臣,你的女儿给他做妾,不比做个农妇生活好吗?况且,汉超要是不在关南,你家还能保有财富吗?”
说罢,把这个上访者嗔责一顿,遣送回关南了。
老赵却秘密派人晓谕李汉超说:“你赶紧把人家的女儿还了!赶紧把欠人家的钱也还了!朕这一次暂且饶你,以后再也不许有这类事!再有这类事,决不饶你!再说了,你钱不够花的,干吗不跟朕说啊?”
李汉超得到这个处理结果,感动得哭了。
从此以后,李汉超更加注意政理之事,在职期间,可称政治清明。当地很多冤案得到平反。他后来与当地的庶民关系处理得也好。以至于到后期,当地人对他的德政很感动,史称“吏民爱之”,纷纷上书给朝廷,要求为李汉超树碑立传。太祖闻讯很高兴,就令当时的率更令,从南唐过来的大才子徐铉撰文刻碑,礼送关南士庶。这个碑文全文都在今存徐铉《徐文公集》中,名曰《李公德政碑》。李汉超病逝时,很多将士边民为之落泪。
按这一段事,《宋史》《东都事略》都据《归田录》系于李汉超名下;但《续资治通鉴》和《续资治通鉴长编》则据《涑水纪闻》将此事系于张美名下。这应该是历史上屡见不鲜的“传闻异辞”。了解一下这类“传闻异辞”,可以感受一点历史记录的复杂性。《续资治通鉴》的记录是:
(乾德五年)三月,戊戌,以前安国节度使张美为横海节度使。美至沧州,久之,有告其强取民女为妾,又略民钱四千馀缗者,帝召告者,诘之曰:“张美未至,沧州安否?”对曰:“不安。”“既至,何如?”曰:“无复兵寇。”帝曰:“然则美之有造于沧州大矣。朕不难黜美,但念汝沧州百姓耳。”因命官为给直,还其女。复赐美母钱万缗,使谓美曰:“乏钱,当从朕求,勿取于民也!”美惶恐,折节为廉谨,未几,以政绩闻。
事情经过大同小异。
还有一位镇守西北环州(今甘肃环县)的将军董遵诲,老赵待他也很优厚。
想当初,老赵“微时”,曾投奔董遵诲的父亲随州刺史董宗本,遵诲仗着父亲的势力,很是轻视老赵,史称“常侮之”。
据说遵诲曾对老赵说:“我常见城上紫云如盖,又梦登高台,遇黑蛇约长百尺余,俄化龙飞腾东北去,雷电随之,是何祥也?”老赵没有回应他的问题。有一次纵论战事,遵诲理多屈,拂衣而起。老赵想了想,也辞别董宗本而去。据说从此天上的紫云渐散。
等到赵匡胤即位,一日,在便殿召董遵诲,遵诲想起往事,伏地请死,老赵令左右扶起他来,对他说:“卿尚记往日紫云及龙化之梦乎?”遵诲再拜呼万岁。
不久他的部下有军卒击登闻鼓,起诉董遵诲不法之事十几桩。老赵也略过不问。董遵诲知道此事,更加惶愧。老赵于是召见他,对他说:“朕方赦过赏功,怎么会念旧恶呢!你放心,不必担心自扰,我将重用你。”
遵诲感动得哭着再拜不已。
老赵又问他:“母安在?”
遵诲奏道:“母氏在幽州契丹那里,经战乱,两地暌隔难见。”
老赵即命人厚赂边民,偷偷地将董遵诲的母亲从契丹地迎接出来,送到遵诲家里。遵诲派他的外弟刘综向老赵贡献马匹回谢。老赵当场解下自己穿的真珠盘龙衣,让刘综转赠董遵诲。刘综说:“遵诲乃是人臣,如何敢穿陛下衣服!”老赵道:“我正将边防大任交给他,告诉他不要避嫌,一件衣服,穿就是。”
老赵授董遵诲通远军使,让他到西北去打理边防。遵诲既至,召边地诸族酋长,谕以朝廷威德,杀羊酾酒,宴犒诸酋长。史称“众皆悦服”。后数月,边敌又来扰边,遵诲率兵深入其境,击退边敌,俘斩甚众,获羊马数万,史称“夷落以定”。太祖嘉赏他的功劳,就拜为罗州刺史,继续留在西北。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