但孟昶所作的《令箴》是至今读来震撼人心的好东西。《令箴》共二十四句,宋人笔记《蜀梼杌》《容斋续笔》中都有记录。史称《御制戒石铭》。到了宋太宗时代,将这二十四句删繁就简,缩为四句十六字:
尔俸尔禄,民膏民脂,下民易虐,上天难欺。
这十六字,今人已经耳熟能详。宋书法家黄庭坚书写这十六字后,被人刻碑,又简称为《戒石铭》,复制到全国各地,千年来,长久地影响了帝国的各级官员。
于此可见孟昶也确有励精图治之念。
孟昶还令人在成都翻刻石经,又刻木版,批量印刷古籍。九部儒学经典也即“九经”就在乱世中得到了流传。今日为人所重之“宋版书”,很大程度上以“蜀本”为佳。主持西蜀“九经”工作的是毋昭裔。
此人少年博学,有见识,后蜀高祖孟知祥,曾在后唐做太原市长也即北京留守(后唐以太原为北京,首都为洛阳),镇守今山西地区,这时毋昭裔效力于孟知祥麾下为秘书长。后唐大军攻灭前蜀,随即以孟知祥为成都尹、剑南西川节度副使,毋昭裔也随之前往,任掌书记之职。李嗣源时,孟知祥阴有割据称帝之志,引起后唐注意。为了防止孟知祥割据,后唐枢密使安重诲特派李严为监军,督察孟知祥行动。消息传入蜀中,毋昭裔与诸将吏请不要接纳李严。但孟知祥另有所想,准李严入境后,威风凛凛地将他杀死。不过毋昭裔劝拒李严入蜀,迎合了孟知祥的野心雄心,从此得到重用。称帝后,以毋昭裔为御史中丞。
孟昶时,毋昭裔做到宰辅之职。
王昭远的蜡丸密信
中原后汉建立时,汉将赵思绾、王景崇据守西北反叛,都有礼物送给孟昶求援。孟昶贪利,拟出兵接应。毋昭裔反对,为他陈说利弊,但孟昶不听,结果赵思绾、王景崇都被后汉所灭,蜀军也大败而归。
“九经”,在五代时期,有两处翻刻,一处在中原,由冯道主持,一处在后蜀,有毋昭裔主持。蜀本刻经告竣时间大约在公元953年,与冯道先后差不多。据记录者言,毋昭裔少时家贫,曾向人借《文选》《初学记》等书,那人面有难色。此事给多才敏感的毋昭裔刺激不小。他叹道:
“遗恨我家太穷不能靠我的力量得到这些书。他日我只要稍稍发达,就刻板因帅,争取给天下学子们阅读。”
此即传统所谓“圣贤发心”。
当他做到宰相时,就开始践履早年的誓言。他用自己的私财百万经营学馆,请人将儒学九部经典刻石,立于成都学宫,又奏请将《九经》刻板印刷。书成后,海内得之,无人不珍爱。五代时,南北两部“九经”的出版印刷,是罕见的文明亮色。
除了“九经”之外,他还令门人刻成《文选》《初学记》等,完成了少时的一个夙愿。
毋昭裔开中国私人出版图书之始,是中国文化史上非常重要的人物。读史至此,值得浮一大白。
后蜀宰相李昊已经看出了天下大势正在走向分久必合。于是对孟昶说:
“臣观宋氏启运,与大汉、西周不异。老天厌乱很久啦!一统海内,恐怕应该就是这个时期!我蜀若与大宋通好,进贡,也是保安三蜀之长策啊!”
孟昶也知道战端一起,恐非大宋对手,于是同意李昊意见,准备发使,通好大宋。这时候,枢密使王昭远出来,坚决不同意李昊意见。
王昭远正在读兵书,知道了很多兵家见解。这个没有经历过战阵的枢密使大员,以为万一蜀宋开战,巴蜀凭借天险地利,足以当百万雄兵。
他说服了孟昶同志。
孟昶将国防任务交给他全权处理。王昭远于是以景处瑭等人率兵屯峡路,又派遣使者往涪(今四川涪陵)、泸(今四川泸州)、戎(今四川宜宾)等州检阅水手,增置水军。
在他排兵布阵之际,有个山南节度判官张廷伟来向他献计:
“王公您一向没有勋业,现在担当枢密使这个要职,必先建大功以塞众人之口。观天下形式,我蜀地当西南,汉主地当东北,如果能约定北汉与我们一起出兵,夹击宋国,则中原表里受敌,我蜀即可出黄花(今陕西凤县)、子午谷(今西安南),一举恢复关右旧地。以此进击中原,则退攻都可获得主动。”
王昭远听罢大喜,一听说“出子午谷”,他就来劲了。这正是当年孔明几次“北伐”的要津,但诸葛胆小,居然不敢出子午谷!我王昭远建不世之功,就要出一次子午谷玩玩。
《乾隆御批纲鉴》说到此节,有眉批道:“以诸葛亮之用兵,尚不敢听魏延之说,出子午谷以侥幸成功,昭远何人,乃欲从廷伟轻举?是徒启宋兵端以速蜀之亡耳!”就是诸葛孔明那样的人用兵,当初都不敢听魏延的意见,出子午谷以图侥幸成功。王昭远算什么人,竟要听什么张廷伟的轻率意见?这是白白地开启大宋兴兵的理由,加速蜀国的灭亡啊!
王昭远决计听张廷伟之计,告知孟昶后,派了三个使臣带着蜡丸密信去联络北汉。
但三使臣有一人名叫赵彦韬,行至汴梁时,带着蜡丸偷偷交给了赵匡胤。
宋师未出,巴蜀已定
老赵正在与诸臣研究川陕地形,但是一直没有一个开战的借口。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