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旧五代史》讲述孟昶事,有个结论意见:“昔张孟阳为《剑阁铭》云:‘惟蜀之门,作固作镇,世浊则逆,道清斯顺。’是知自古坤维之地,遇乱代则闭之而不通,逢兴运则取之如俯拾。”
过去有个叫张孟阳的人有一篇《剑阁铭》,铭文说:“蜀国的大门剑阁,异常坚固而镇守巴蜀。世道浊乱,剑门就叛逆;世道清明,剑门就归顺。”由此可见,自古以来西南之地,遇到战乱之世就会关闭而不与中原交通;遇到兴运之世则收复巴蜀就像俯身拾取东西一样方便。
大宋已定,藩镇已矣!巴蜀没有可能继续托起孟知祥之梦。
没有史料支撑的演义不是历史;没有史料支撑的猜测也不是历史。所以,孟昶之死,在历史史料面前,与赵匡胤无关。没有历史逻辑,或历史逻辑混乱的猜测,也不是历史。所以,孟昶之死,在历史逻辑面前,也与赵匡胤无关。
史称赵匡胤闻听孟昶死“为辍五日朝,赠尚书令,追封楚王,谥恭孝,赙布帛千疋,葬事官给”。我相信老赵的真诚。
宋贾似道《悦生随抄》,记录了孟昶母亲李氏的故实:
李氏随儿子孟昶同到京师。
老赵多次温颜告知李氏可以乘肩舆也即轿子入宫,并呼她为“国母”。有一次还对李氏说:“国母好好保重,不要总是怀念乡土,哪天您愿意,送您回故土去养老。”李氏问:“陛下要往哪儿安顿我啊?”太祖说:“可以回蜀地啊!”李氏道:“妾家本来在太原。如果能回到太原,是妾之愿也。”
当时老赵已经有了征伐北汉的意思,听到李氏如此说,大喜:“等朕平了刘承钧,即如母所愿!”
还因此给了李氏很多赏赐。
孟昶死后,李氏没有哭。她举酒酹地,尔后道:“你不能跟着社稷灭亡一块去死,贪生到今天!我之所以忍着不死,是因为你还在啊!现在你既然死了,我哪里用得到偷生!”
于是,开始绝食。数日,死。
李氏本来是后唐庄宗的嫔妃,庄宗将她赐给孟知祥。在太原,李氏生了孟昶。后来知祥镇西川,来不及带着家族前往,故李氏等留在太原。到后唐明宗时,孟知祥动用一百两黄金,贿赂安重诲,才得以派遣衙校将李氏和家人迎到西川。
李氏也是一个有见地的人物。当初孟昶用王昭远、韩保正等分掌机要,总内外兵柄时,李氏就对孟昶说:“吾曾见唐庄宗跨河与后梁军战,又见你爸在并州(太原)与契丹周旋,后来入蜀定两川,当时主兵者非有功不授,所有士卒都很敬畏服气。你现在任命的这些人,如王昭远之辈,出于微贱并无战功,不过跟从你在一起读书,给事左右而已;韩保正等,虽是世禄之子,但素不知兵,一旦有战乱,他们有何智略捍御来敌?”
但这些话孟昶都没有听进去。
李氏又说:“高彦俦是尔父故人,秉心忠实,多所历练。此人可委以重任。”
孟昶也没有听。
后来的事实证明:王昭远、韩保正等,都是纸上谈兵的人物;而高彦俦则是少数死难的后蜀忠臣。
孟知祥太太李氏不简单。
正史中的“花蕊夫人”
有一种流传较广的民间想象认为:赵匡胤之所以“谋害”孟昶,是因为看中了孟昶的太太花蕊夫人。
但我倾向于认为:史上不存在一个叫“花蕊夫人”的美人。
花蕊夫人,《旧五代史》不载,《新五代史》不载,《宋史》不载,《资治通鉴》不载,《续资治通鉴》不载,《续资治通鉴长编》不载。也即是说:正史中没有关于花蕊夫人的记录。
最早记录花蕊夫人的,很可能是宋初陶谷《清异录》:
孟昶夏月水调龙脑末涂白扇上,用以挥风。一夜,与花蕊夫人登楼望月,误堕其扇,为人所得。外有效者,名“雪香扇”。
孟昶夏天的时候,用水调和龙脑香的香末,涂抹在白色的扇子上,用来挥动凉风。一天夜里,与花蕊夫人在园中登楼望月,不注意将扇子掉到园子外面,被外人拾走。以后,外界就有人效法这种做法,名“雪香扇”。
第二个记录花蕊夫人的,很可能是宋吴曾《能改斋漫录》:
徐匡璋纳女于昶,拜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花不足拟其色,似花蕊翻轻也。又升号慧妃,以号如其性也。王师下蜀,太祖闻其名,命别护送,途中作词自解曰:“初离蜀道心将碎,离恨绵绵。春日如年,马上时时闻杜鹃。三千宫女皆花貌,妾最婵娟。此去朝天,只恐君王宠爱偏。”
徐匡璋的女人被孟昶娶走,拜为贵妃,别号“花蕊夫人”。意思是花朵都不足以比拟她的轻盈,应该像花蕊那般轻盈。又升格号为“慧妃”,因为她性情慧黠符合这个号。宋师攻下蜀国,太祖赵匡胤听说她的芳名,命人特别护送到京。途中,花蕊夫人还作词自况道,云云。
以后讲述花蕊夫人故事的野史、笔记、小说,就越来越多了。综合各种史料可知:“史上”共有三位花蕊夫人。
第一位:前蜀主王建的妃子,徐姓,史称“小徐妃”,也号“慧妃”。
第二位:后蜀主孟昶的妃子,费姓,或徐姓,也有人称之为“慧妃”。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