到达皖口(今属安徽安庆)时,宋师行营步军都指挥使刘遇,开始聚兵打援。他的任务就是截断西面援军,要曹彬放心围城。刘遇乃是后周郭威时期善战的老将。他与朱部一时遇合,难分胜负。朱令赟早有准备,看好风向,令士卒放起火来,直烧刘遇大军。刘遇不敌,正打算退守,不料忽然变了风向,南风转北风,大火反而向朱师烧去。朱师不战自溃。朱令赟全然没有料到风向会变!除了天意,他无法解释。这一场败仗意味着南唐期盼的援军再也不可能到达金陵城下。朱令赟一时陷入绝望,不禁万念皆灰。当大火烧到旗舰时,他在惶恐中镇定地走向了船头大火。刘遇反败为胜,生擒湖口战将多人,斩杀无数,缴获兵仗数以万计。史称“金陵独恃此援,由是孤城愈危蹙矣”。
刘遇,性格淳朴、谨慎,待士有礼,善骑射,宋太宗赵光义时,镇守滑州。有一天早上起来,正对客人说话,忽然感到脚下的旧疮疼痛。门下医生对他说:“这是有火毒。火毒不去,故痛不止。”刘遇当即解衣、取刀,割疮至骨,曰:“火毒去矣。”谈笑如常时,过了十多天,脚疮痊愈。也是奇人一个。
赵匡胤“按剑”对徐铉
徐铉等人回到金陵后,李煜想想不成,再一次派遣他们出使汴梁,务乞宋兵“缓师”。按规定,南唐来使,大宋要有人去接待,迎接、陪伴、送客。但宋廷皆知徐铉口才了得,没有人愿意接待他,以免遭到羞辱。有人告诉宰相,宰相也找不到合适人才,就来请示老赵。老赵让人将宦官中不识字的十个人报上来,然后用笔点了其中一人说:“此人可。”
廷臣都很惊愕,负责接待的侍者都不知道老赵啥意思。但也没有办法,只好派这个不识字的宦官前往接待。
一路上,宴请、陪坐、同行,徐铉是词锋如云,高谈阔论,旁观者听了都“骇愕”,就等着这个不识字的宦官答对。不料,这位宦官啥也答不上,史称“徒唯唯”而已,就是哼啊哈的,答应着而已。徐铉也不测此人深浅,跟此人聊了几天,没有任何回应,最后的结果是“倦而默矣”,累坏了,懒得说话了。
公元975年的冬天,距离上一次徐铉出使之后一个多月,徐铉再一次与太祖赵匡胤在便殿对话。
徐铉几乎是在哀求老赵说:“李煜事大之礼一直非常恭敬;但现在是真的身体有病,不能前来汴梁,并非拒诏。请求大朝缓兵,以此成全一方之命。”说话的言辞甚为恳切。
老赵开始与他谈论天命、一统。但徐铉越说越严肃起来,他带着书生之见,以为李煜没有得罪大朝之处,老赵没理,应该“缓师”。最后惹恼了老赵。史称赵匡胤“按剑”对徐铉道:
不须多言!江南亦有何罪?但天下一家,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鼾睡乎?
徐铉这才明白:现在不是在“讲道理”而是在“论武力”。当他忽然懂得这个道理时,所有的口才、智能,都已经不敷使用。于是惶恐而退。
老赵又来诘责高人周惟简。周惟简看这阵势,就更害怕了,名士之风顿失。他对赵匡胤道:“臣本居山野,没有仕进之意,是李煜强遣臣来此地。臣素闻终南山多产灵药,他日愿意到终南山栖隐。”
赵匡胤听他这样说,也很感动,史称“怜而许之”。最后还是给了他们厚厚的赏赐,放还金陵。
宁不得江南,不可辄杀人
宋师对金陵的包围,按照部署,潘美独当北面。围城部署完成后,曹彬按军规派使者将围城图呈给汴梁。赵匡胤对使者指着图上的潘美大寨说:“这里应深挖壕堑,警戒江南军来夜袭。你马上告诉曹彬,要快!”
为了节约时间,老赵马上安排使者吃饭,同时要枢密使楚昭辅迅速起草诏书。诏书写好,使者饭也吃过,立即回返复命。
曹彬接到诏书,亲自监督丁夫在潘美大营周遭深挖战壕,加固工事。
在一个寒冷的冬夜里,南唐出动了五千将士来袭击潘美营栅,每人都拿着一柄火炬,接近后,炬火点燃,鼓声大噪,但在深沟壕堑前被迟滞。曹彬、潘美以逸待劳,趁势反击,全歼来犯之敌,生擒将校十余人。
金陵被围已经将近一年。曹彬记着太祖的嘱托,没有纵兵杀掠,用兵不狠,故久久未能破城。城中已经用光了柴薪储存,粮食也开始紧张,城外援兵相继被宋师击破,守城物资出现匮乏。曹彬等人一面加大了攻城力度,一面期盼着李煜早日投降。曹彬还给李煜多次写信,对他说:“城是一定会被攻破的!应该早一点考虑后路!”后来李煜复信,答应让自己的儿子清源郡公李仲寓“入朝”,也就是去做人质。这样,也是一个姿态,如果有这个姿态,曹彬也可以“缓师”。但李煜答应的这件事,却迟迟不来兑现。曹彬每天都派人去督促李煜,并复信说:“郎君仲寓不必远行到汴梁,只要先到我的大营,我们就全面停止攻城。”但李煜被身边的人所左右,无法做主,无法决定投降归附大计,给曹彬回信说“仲寓还没有准备好行李”,以此来推脱。
曹彬、潘美等人虽然焦躁,但老赵有死命令:不准滥杀无辜。所以二人攻城始终不敢使用毒辣手段。期间,老赵还多次发来诏书,反复晓谕曹、潘二人:“勿伤城中人!江南将士若犹困斗,李煜一门,切勿加害!”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