此事成为一时美谈,宰相毕世安以下,当时的名公多人,都为此而赋诗记事。著名文人王禹偁还为此专门写了一篇文章,并为园子里两个亭子分别起名为“克家”“肯堂”,都是比喻后代应有出息,光大家门,继承父业的意思。这一事件,也被人称之为“赐钱赎第”,李谦溥得到了后人的尊重。
史称李谦溥“性慷慨,重然诺”,石敬瑭父事契丹时,他是开封府推官,曾经出使过契丹,回来后说:“屈节外国,非久长策。”这话让石敬瑭听了不舒服,贬官。足见李谦溥是五代末、大宋初难得有见识的儒将,史载李谦溥“少通《左氏春秋》”,那就是一个读过儒学经典的人物。
围城“打援”大破契丹
且说太原战事。
太原城下,久围不下,有人建议增兵,择日攻城。左神武统军陈承昭进言道:“陛下自有数千万兵在左右,为啥不用呢?”
老赵不明白,陈承昭用马鞭指汾水,老赵大笑。于是就让陈承昭主持此役,筑堤壅塞汾水,令其改道灌太原。为了方便水中攻城,还特意下诏在汾水上造船。夏四月,老赵两次到城东来看筑堤工程。
水灌太原,也许是破城代价最小的办法。跟随老赵征讨北汉的谋士们似无人反对这个部署。
陈承昭是江南人,对水利工程很有一套。他还懂得核查工作量,做工程预算。最初老赵准备疏浚惠民河、五丈河时,陈承昭就是工程总指挥。他先来计量河势的长短狭窄,然后再量掘土工具铁锸的宽窄大小,用这个铁锸积累为尺,以尺积累为仗,因此定出了一个丁夫从早到晚,一天应该挖掘多少锸,计算出这些挖土的土方量,总起来是多少工程量,应该用多少丁夫,等等。制定成表格奏报给赵匡胤。老赵看后,很惊异,吓唬他说:“要是不像你说的这样,我可处理你!”陈承昭是很自信的,认为没有问题。等到工程完工,只多了九个人工。老赵大大地嘉奖了他。
北汉与宋师在城下胶着时,契丹已经分道来援。
但在赵匡胤指挥下,赢得了两场“打援”之战。
此役,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屯于阳曲(今属太原)。老赵听说契丹有一路将自石岭关来援,就传驿召何继筠来行在大营,当面授以方略,史未载是何“方略”,但老赵相当自信,给他精骑数千,对他说:“明天中午,我等你的捷报。”
当时已经是盛暑,老赵命负责御用生活的太官制作了“麻浆粉”赐给何继筠,何继筠痛痛快快地吃过,辞去。史不载“麻浆粉”为何物,或是由面粉淘洗而成的淀粉,煮熟凉拌,淋以麻油,类今日之凉粉。宋陆游有《清暑》诗:“厨人具浆粉,童子鬻山茗。”老赵暑日所赐,可能就是这个东西。
何继筠率众赴阳曲县北,按老赵部署,大败契丹,一举擒其武州刺史王彦符,斩首千余级,生擒百余人,得马七百余匹,铠甲甚众。第二天中午之前,何继筠派遣他的儿子来献捷。赵匡胤登上北边的高台瞭望,遥见一骑飞奔而来,就知道是捷报到了,使人去问,果然。
当时北汉因为有契丹做靠山,城中不惧,所以固守不下。老赵于是将石岭关大捷所获的契丹铠甲和首级向城中宣示,史称“城中人夺气”,周围诸州郡听说契丹战败,有人恐惧,来降。
当初征太原之始,老赵即判定契丹将有一路从河北来援,此时,果然,契丹兵进入定州界。老赵预先派出的大将韩重赟在附近山间列阵,以逸待劳。契丹兵近前看到旗帜,大惊。他们没有想到此地会有宋师驻守,准备遁去。韩重赟得到消息,率精骑急击,大破其众,获马数百匹。
久攻不下退兵为上
四月,陈承昭用粗布制成囊,装了泥土,将这些泥囊投入汾水上游,这样就省却了“版筑”之劳。所谓“版筑”,就是用夹板夯制土墙。这个技术在河水中难度太大,而泥囊则简单得多。当时投入的土囊只用了一半,上游的水就已经开始高出下游,随后,就越过了大堤,开始向太原城里灌去。
汾水有新堤筑成,赵匡胤来到太原城北,亲自来看灌城。
水到城下后,渐渐向城中灌去。
几天后,老赵令水军乘舟船,载强弩,开始水中攻城。
内外马步军都军头、横州团练使王廷乂亲自击鼓,后脱掉甲胄,率先登上城楼,但不幸的是,有流矢忽然射中他的脑袋,跌落城下阵亡。
殿前指挥使都虞候、袁州刺史石汉卿亦中流矢,溺死于汾水。
赵匡胤折两员大将,宋师士气受到影响。
这时正是酷暑天气。老赵在阵前却忽然想到牢狱中人,史称“上以暑气方盛,深念缧絷之苦”,太祖因为暑气正盛,深深地惦记牢狱中被捆缚戴枷的犯人之苦,于是下诏西京洛阳等州郡,派出忠厚的长吏督察掌狱掾,每五天要检视一遍,须洒扫牢房,洗涤杻械,贫困不能自存的罪犯,要由官方给予饮食,病者给药。如果罪过比较轻,可以尽快判决,不要在狱中淹滞过久。从此以后,每到仲夏,朝廷一定再次申明这道诏书,告诫典狱官员。
宋师围太原,北汉宰相郭无为认为城破后归降大宋,功浅,不如趁未破归附。于是向北汉主刘继元请求自己带兵夜击宋师——他想乘与宋师遇合时投降。北汉主相信他,选精甲千余人,又命刘继业、郭守斌为副帅,一道来夜袭宋师。刘继元还亲自登上延夏门目送他们前往,并在城楼上等待他们回返。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