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也恰好是老赵的意思,于是就来问赵普。赵普也以为退兵为上。
大水退泥墙塌
几天后,老赵到城东,准备商议班师事宜。诸臣策划:可以效法后周柴荣当年的做法,迁徙太原周遭士庶万余家于山东、河南,迁徙者给粟。于是,分命使者十七人,到诸州郡移民,并发禁军护送到目的地。第一拨移民都屯扎在河北镇州、山西潞州等地。所以有这个举动,是为了削弱北汉的根本。北汉有两大力量来源,一是契丹,另一就是境内人户赋税。这些赋税为北汉打仗提供了足够的粮草,现在将这些庶民移往宋境,将会减少北汉收入。
若干年后,宋太宗赵光义终于打下北汉,只得到“户三万五千贰百二十”。这就意味着赵匡胤的移民政策彻底削弱了北汉的经济实力,赵光义所以能得到北汉,与周世宗柴荣、宋太祖赵匡胤两次移民不无关联。
车驾离开太原时,为了安全,丢弃了大部分军需物资,史称北汉主统计宋师遗弃的军储,得粟三十万,茶、绢各数万。北汉战争中丧败物资无数,几乎已经用尽了城中积蓄,因为有这些宋师辎重,多少有点缓解。
当初水灌太原时,正当酷暑,老赵露臂跣足,蓬松着头发,冠带全免,手持指挥刀坐在黄罗伞盖下,督促兵吏运土筑堤堰塞汾河。城上望见,不断有箭矢射来,更用抛石机抛来大块石头,但老赵想起当年大帝柴荣征寿州,在箭矢袭来中端坐不动,老赵与柴荣比,镇定之外,还多了一份不拘小节的潇洒。
当时水浸城墙,只剩下几块砖的高度,就要没城而入。宋师乘舟船,距离城楼也很近。还有船载了火油干柴来烧城门楼子……几乎就要破城,但老赵决心不足,更不忍过多杀伤,最后撤军。留在城中的契丹册封使韩知璠,等到宋师退后,看到北汉兵在疏导积水时,很多建筑倒塌,连外城墙都一片一片坍塌。当时他就看明白了,原来,大水泡松了泥墙,有大水在,城墙尚能支撑,水一退,泥墙就稀里哗啦纷纷倒下了。此人叹道:“宋师引水灌城,只知其一不知其二。如果先泡城,后退水,城墙必倒。如是,太原恐怕没有活口了!”
宋师退后,契丹援兵也来到了太原城下。
刘继业看到契丹骄横跋扈的样子,向北汉主刘继元提出了一个大胆建议:“契丹贪利弃信,他日必破吾国。今救兵骄而无备,臣愿袭取之!一仗可获马数万,借此并我河东之地一道,归附中国,如此可使晋人免于涂炭,陛下也可长享富贵,不亦可乎?”
刘继业此言可谓吉光一现。站在历史的后面来看,这还真是个好主意。如果北汉能行此议,大宋幸甚,中国幸甚!
惜北汉主不从。
宋太祖赵匡胤北征,几乎无功而返。从种种记录来看,老赵用兵不狠,是未能下太原的主要原因。宋魏泰《东轩笔录》披露,若干年后,宋真宗曾经对宰臣们说到北征太原事:
以河东之役,兵力十倍,当一举克捷。良由上党发愿之时,左右有闻之者。贼闻此语,知神兵有戢(有戢,有所不为),故坚守不下,至烦再举(以至于要宋太宗再次兴兵讨伐)也。
宋真宗的意见不一定是合理借口,但赵匡胤宅心仁厚是事实,这个活儿要是由王全斌、曹翰来干,估计早就平定刘汉了。在老赵这里,伦理的价值往往重于政治的价值。对生命的敬畏,让他“有戢”,不敢以杀戮无辜为代价获取政治的功业。他在潞州(上党)麻衣和尚院,恭恭敬敬向佛前祈祷的誓言,用一句俗话、套话说,是赵匡胤所在时代的“最强音”——
“此行只以吊伐为意,誓不杀一人!”
老赵存钱办大事
老赵虽然没有完胜北汉,但先后积有小胜,也震慑了刘继元;更有意味的是,何继筠、韩重赟从两路“打援”,也成功击败了契丹来犯。这是中原与契丹较量,大宋取胜的经典战例。后晋以来,契丹多次侵入、侵扰中原,几十年间,中原畏辽如虎,除了后晋阳城大捷,周世宗晚年平定关南的战绩,似乎还没有给过契丹重创。有此两战,足以奠定大宋信心:破契丹,后晋可以,后周可以,我大宋也可以。契丹,是可以战胜的魔鬼。
老赵击败契丹,令契丹南疆守备大为恐慌,不断地有人前来归降。甚至属于契丹内部族群的部落也有人来举族归附。太原之战后,契丹的舍利、于鲁等十六个部落前来归附,老赵命其大首领罗美等四人为怀德将军,八人为怀化郎将;次首领诺尔沁旺布十五人为归德司戈(从八品下的武官)。
开宝二年(969)六月,老赵从太原撤兵后,次年深秋,契丹以六万铁骑再次来侵,兵出河北定州。赵匡胤闻讯,命令判四方馆事田钦祚领兵三千防御。这是一次众寡悬殊的对阵,但老赵自信,田钦祚也自信。行前,老赵对田钦祚说:“彼众我寡,卿但背城列阵以待之,敌至即战,勿与追逐。”
田钦祚领命后,与来寇在满城(今属河北保定)相遇,一战,敌骑未敢掩杀,稍稍退却。田钦祚没有听老赵话,还是忍不住争功前进,乘胜进据遂城(今河北徐水)。战马忽然中流矢跌倒,危机当头,骑士王超以自己的战马授田钦祚,田部军复振。从早晨战到午后,杀伤甚众。天色黑前,田部退保遂城。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