按王夫之意见,这是老赵的一个巨大失误。
契丹不可灭,但燕云必在得。“封桩库”理应散财而谋幽燕。老赵被赵普一番邪论蛊惑,由“契丹之祸”转至“藩镇之祸”,终于被未可知的形势夺气。元首气馁,将士寒心。终大宋三百二十年,除了太宗赵光义主动与契丹寻战真宗赵恒硬头皮御驾亲征,元首中无人有直面北境(契丹、女真、蒙元)的勇气。每当需要面对时,就会有赵普式的文臣出来谈“藩镇”。
藩镇、藩镇!大宋内部的力量消耗于弭定藩镇叛乱多(这方面的确相当成功),消耗于捍御北境番邦侵扰少。
藩镇,是震慑大宋元首的第一幽灵。
赵匡胤时代的问题事实上可以概言为四个方向——
一、在契丹铁骑的威胁中如何实现南北和平共处问题。
二、在藩镇坐大致中国动荡中如何解决文官制度问题;
三、在契丹与藩镇双重压力下如何解决民生苦难问题;
四、在五代十国的文明沉沦中如何恢复天下道义问题。
这四大问题,也是本书开篇所言的四大难题。它们困扰老赵一生。甚至可以说,老赵这一生,为了解决这四大问题,倾注了全部智慧与勇气。四大问题中,最急迫的是契丹问题,但最令老赵,也令后来的大宋元首忧虑的,却不是契丹问题,而是藩镇问题。“今之勍敌”固然“止在契丹”,但“今日‘内敌’”却“实在藩镇”啊!
安禄山以来的藩镇大员们,给中原造成的破坏,那种烈度和反复出现的频率,事实上也确实远远超过异族的南侵。
赵普的奸邪劣迹
赵普一生为大宋谋划,收藩帅兵权,制定南北政策、优秀的战略设想都应该是大宋第一人,但在船山先生看来,赵普阻止曹翰经略幽燕,却是一大奸邪劣迹。为何这样说?船山先生给出了答案:
赵普“以幕客之雄,膺元勋之宠,睥睨将士,奄处其上”,以幕僚中的佼佼者,得到国家将他视为开国元勋的宠爱,因此瞧不上将士,俨然以为自己在所有武夫之上。但将士们并不服气赵普。陈桥之功,石守信等镇守京师,其功甚巨;下江南,收西川,平两粤,曹彬、潘美等人任之;当时武功平定天下之功臣,都对赵普之倾轧有不满。所以赵普与将军“有不与并立之势”,于是日夜思虑如何“深结主知”以便使太祖“倚为社稷臣”。只有折抑武臣,使武臣不得立不世之功,这样,武臣就不能分享太祖的眷爱,而赵普就可以社稷臣身份安享荣华了。赵普所以抑制武夫,其用心在此。
船山这个意见,看似“诛心”,大有以动机窥视人心的嫌疑,但进入历史还原,将自我代入历史现场,用证据来考察来龙去脉时,能够感觉到船山的洞识。他以一个思想者的目光,穿透了数百年迷雾,直窥人心,让后来人读史至此,惊出一身冷汗。
吴越王钱俶派使者给赵普送来书信和“海物”十瓶故实,也被船山先生分析出了太祖的心思。老赵说:“他们还以为国家事,都由你们‘书生’决定呢。”船山认为“太祖亦窥见其情,徒疑忌深而利其相制耳。”说太祖早就看破赵普疑忌武臣的隐情,不过当时因为武臣确实有五代积习,是国家长治久安的不可测力量,需要赵普这样的人物来制衡罢了。
但是尽管如此,老赵待赵普还是太过分了。史称“不仁者,不可与托国”,老赵等于将大宋帝国的未来很大程度上托付于赵普的智慧和性情中,故大宋之得失都与赵普有关。在以后的日子里,赵普出于“固宠”的目的,在太宗面前戕害赵匡胤的子弟,就是信任“不仁”之臣的结果。
按船山的说法,老赵实在应该效法光武帝刘秀,简拔敦朴纯雅之士,以化解强悍桀骜之风,这样的人在朝总揽枢机,既可以平服藩镇之祸,也可以公忠体国,不至于以私心排挤武臣。如此,则燕云之地,很可能是另外一种面貌。《宋论》中,船山先生最后说:
险诐之人,居腹心之地,一言而裂百代之纲维。呜呼!是可为天下万世痛哭无已者也!
阴险之人,居于国家腹心之地,一言不当,就会导致百代根本的裂痕。唉!这真是可以为天下万世痛哭不止的悲剧大事啊!
有意思的是,船山先生不仅在《宋论》中对赵普阻止曹翰的事痛骂不已,在《读通鉴论》中,甚至说赵普是奸细:
宋祖有志焉,而不能追惟王朴之伟论,遂绌曹翰之成谋,以力敝于河东,置幽、燕于漠外,则赵普之邪说蛊之也。普,蓟人也,有乡人为之居闲,以受契丹之饵,而偷为其姻亚乡邻免兵戈之警,席犬豕以齁睡,奸谋进而贻祸无穷。惜哉!其不遇周主,使不得试樊爱能之欧刀也。
这段话的意思是说:老赵有志于幽燕,但最后,不能追怀王朴《平边策》中的战略规划,竟罢黜曹翰筹之烂熟的谋略,将力量消耗于河东,置幽燕于于沙漠之地,这一切,都是赵普邪说蛊惑的结果。赵普,是蓟州人啊!那里就在幽燕之地,有受契丹收买的当地同乡在居间传话,赵普就是不想让兵火烧到他的家乡!跟猪狗之辈在一起酣睡,于是有奸谋进而贻祸无穷。可惜啊!没有让赵普遇到周主柴荣,不然,也让他像樊爱能那样被锄奸!
哦豁,小伙伴们如果觉得52书库不错,记得收藏网址 https://www.52shuku.net/ 或推荐给朋友哦~拜托啦 (>.<)
传送门:排行榜单 | 找书指南 |